高质量地质队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 程云艳
核心阅读:面对频发的地质灾害及日 益复杂的自然环境,强化专业 教育,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应对复杂挑战的复合型人才, 已成为地质行业乃至整个社会 发展的重要课题。
地质行业要培养具备地质 灾害防治、资源勘查、环境保 护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专业 人才。
每年汛期,抢险救灾的英雄事迹常见报端,人们在为地质灾害中挺身而出的英雄点 赞的同时,也不禁为那些幸运获救的人们感到庆幸。然而,在这些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背后,人们往往也后怕:如果不是这些英雄勇敢地抢险救人,受灾统计表又会增加几个冰冷的数字,那么这些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呢?
天灾,尤其是降雨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以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打造高质量的地质队伍不仅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的关键所在。
一、强化专业教育,打造复合型人才
面对频发的地质灾害及日益复杂的自然环境,强化专业教育,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应对复杂挑战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地质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 明确培养目标,践行课程思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的人才应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地质行业要培养地质灾害防治、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教育工作者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始终牢“为谁培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践行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育人,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坚持核心课程与前沿技术并重,确保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契合。例如,地质勘查专业课程应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内容,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应用能力开设地质相关专业的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满足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的实训和实验需求,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模拟真实的地质灾害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技能,提升其应对复杂地质环境的能力。此外,这些院校还应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工作的机,通过参与企业项目、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四) 注重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培养
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其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能深入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掌握科研方法,提升创新能力。高校还应注重提升学生人文、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组织团队竞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更具竞争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地质行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构建高效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提升应急响应能力至关重要,要求地质行业人才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键时刻迅速行动,准确判断,及时预警。同时,应加快构建高 效 的 地 质 灾 害 预 警 体 系 , 运 用 卫 星 遥感 、 物 联 网 、 大 数 据 等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手段,实时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隐患点,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一)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到迅速应急响应的重大意义。这些从业人员需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从业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处置能力,确保关键时刻迅速行动、准确判断;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启动预案,有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
(二) 构建高效预警体系
地质人要学会充分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隐患点。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信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移、应力等参数;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能发现潜在的灾害规律和趋势,并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出去,提高预警的科学性和便捷性。地质人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集高精度、高时效性的监测数据,为预警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的防范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撑,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的 防 灾 意 识 和 自 救 互 救 能 力 显 得 尤 为 重要,通过讲座、展览、演练等多种形式,让 公 众 了 解 地 质 灾 害 的 危 害 性 和 预 防 措施,学会在灾害发生时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一) 挖掘内部资源,整合专业力量
地质相关单位应该积极发挥智库作用,挑 选 具 有 丰 富 经 验 和 专 业 知 识 的 地 质 学家、工程师等组成科普专家团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公众更好地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同时积极开发科普资料,利用丰富的内部资源,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资料,如宣传册、视频、动画、在线课程等。
(二) 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多样化活动
定期邀请科普专家团队成员,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地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针对百姓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答疑解惑,提升公众的专业认知。比如,中国科技馆举办了《科学大咖面对面》 科普活动,院士们自带流 量 , 人 气 爆 棚 , 不 仅 吸 引 了 人 们 的 参与,而且点亮青少年科学梦想。地质行业有着各类地质博物馆、展览馆等,可以通过 实 物 展 示 、 模 型 演 示 、 互 动 体 验 等 方式,让公众直观感受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防范措施的重要性。
(三) 拓展宣传渠道,扩大覆盖范围
地质行业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扩大宣传覆盖面并提升影响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直播、互动问答等形式,增加与公众的互动与交流,并与有意向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人才培养的同时提升职工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四) 关注重点群体,强化宣传的针对性
地质人要深入实践,组织科普队伍走进易受灾地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在传授防灾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认可。
四、推动技术创新,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在地质防灾减灾领域,技术创新不仅是提升预警和应对能力的关键,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的重要途径。当像“萝卜快跑”(这里代指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应用) 这样的新兴科技冲击传统行业时,地质防灾预警系统更应加速科技化、智能化转型。加强自动化监测与预警系统,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建 立 全 天 候 、 自 动 化 的 地 质 灾 害 监 测 网络,实时传输监测数据,快速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并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出预警,大幅减少人工监测的局限性和误差。深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海量地质数据,建立更加精准的地质灾害预测模型。这些模型更加科学地综合考量多种因素 (如降雨量、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提高地质防灾预警系统的科技含量是面对现代社会新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地质防灾预警系统的智能化转型可以很好地解决人工预警的局限性,从而提升防灾减灾工作的精准化、高效化水平。
五、加强国际合作,共筑安全防线
地质灾害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地质行业更需要强化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地质防灾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国际研讨会、 培训班和联合研究项目,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方法和成功经验,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全球的普及与应用。
加强应急响应和救援合作,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派遣救援队伍、提供物资援助和技术支持等方式 , 帮 助 受 灾 国 家 尽 快 恢 复 生 产 生 活 秩序。与此同时,加强国际应急救援培训演练,提高各国应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
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地质防灾预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更是全球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地质灾害是对全球安全和稳定构成的威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地质工作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等成效。打造高质量地质队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言,不仅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更是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等目标的关键。因此,加强地质人才的培养与提升地质人的职业素养,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勇于创新的地质队伍,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