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探秘自然资源 传递科普文化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10-29

  探秘自然资源 传递科普文化

  ——走进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  本报记者 刘盼盼 李帅 通讯员 郝琦

  它是历史长河的记忆宝盒,是穿越时空隧道的桥梁,是探索科学奥秘的窗口,是每个人心灵休憩的文化绿洲,它就是博物馆。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有一座展示内蒙古自然资源的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座集收藏陈列、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教育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自然类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该馆主要展示了内蒙古大森林、大草原、大水域、大荒漠、野生动植物、远古生物与古环境、地质矿产、农牧业等各领域的自然资源,占地面积3.34公顷,整体建筑面积48544平方米,展陈面积21795平方米,室外矿石公园面积13500平方米,整个展区采取开放式布局。馆内设壮美内蒙古、远古内蒙古、富饶内蒙古、绿色内蒙古和恐龙的故乡五大展厅,通过40000余件(组)藏品共同演绎出生命的精彩与神奇,解答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929902_zhitu4_1729819340738.jpg

  走进远古 感受宇宙神奇

  置身于“壮美内蒙古”展厅,一个个逼真的动物、植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仿佛走进了远古的大森林。据现场讲解员介绍,该展厅所见的动物基本都是标本制作,所以看起来更像是真的。

  “壮美内蒙古”展厅包括大森林、大草原、大水域及大荒漠展区,主要展现内蒙古壮美的自然景观。

  走进“大森林”展区,仿佛来到了大兴安岭,落叶松生长在栈道两侧,远处的投影时不时有飞鸟穿过,还有野鸡、驯鹿、棕熊驻足林间,鸟叫声不绝于耳;在“大草原”展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人在没膝的绿草中悠然放牧,清澈见底的莫日格勒河道蜿蜒流淌,穿过草原进入神秘的地下洞穴,去探究蒙古兔、草原狼的神秘生活;在“大水域”展区,乌梁素海的黄河鲤鱼成群游过、呼伦湖畔的天鹅展翅欲飞、额尔古纳湿地中野鸭正在孵化;在“大沙漠”展区,逼真复原的巴丹吉林沙漠就在脚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沙漠里的昆虫,也能近距离观察胡杨树与阿拉善双峰驼。

  一件件精心陈设的实物、图片,一个个创新的场景,生动再现了内蒙古自然形成的演变过程,展现了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的发展历程,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地球的沧桑巨变,深刻领略到大自然的奇美风光。

  亮点凸显 沉浸式新体验

  内蒙古地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22年底,该区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39种(含亚种),其中煤炭、铅、锌、银、稀土等21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作为综合性博物馆,为公众展示了许多矿产资源。

  在“富饶内蒙古”展厅,主要展示了区内的矿产资源,重点介绍内蒙古矿产资源成因、种类、分布特征,矿山开采利用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该展厅陈列了各种矿石、矿物和观赏石,其中水晶、菱锰矿等矿物晶体色彩缤纷、精美绝伦,葡萄玛瑙、戈壁石历经亿万年风雨磨砺,变化万千,鸡血石颜色鲜红、光泽灵动,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神奇造物。

  此外,该展厅还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了矿石的魅力。在矿石小屋,受紫外线等外来能量的激发,平时毫不起眼的矿石发出绚丽的荧光,成为本馆的一大特色。

  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绿色内蒙古”厅主要展示了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绿色资源行业、绿色发展策略。参观者通过观看图文展板、多媒体影片及互动、典型矿山企业沙盘模型等深刻了解了内蒙古矿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等内容。

  同时,公众通过体验挖矿、立体影像等,了解内蒙古绿色矿山建设的实际过程,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保护能源资源的自觉意识,凝心聚力,共同实现绿色矿山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生态文明托起大美内蒙古,构筑起祖国北疆绿色的万里长城。

929904_lidz_1730131200000_l.png

  趣味科普 打造教育阵地

  博物馆因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在科学普及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连接科学与公众的重要桥梁。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多种科普活动。

  种子是生命的起点,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一楼“壮美内蒙古”展厅的过渡厅搭建了“灵动的种子”沉浸式科普乐园,研发了种子科普课程,孩子们在这里沉浸式地学习种子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和生态意义。此外,馆内还不定期组织开展多个科普知识讲座活动。

  随着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自然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的步伐加快,公众对自然科普的需求日益增长,区内外游客、广大市民、各类组织机构前所未有地涌向科普场馆。由此可见,自然科普工作已成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实现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陟宇表示:“科普成果要全民共享,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公众参与进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赛事和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乐在其中,有所学、有所悟,形成一个科普成果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组织开展了多场活动,探索“馆内观展+户外研学”的科普教育模式,联合中小学在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开展“行走的种子”一日户外公益研学活动。为宣传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该馆还组织开展了“观塞外明珠乌梁素海、感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研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科普工作走向群众,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不断拓展自然科普工作的影响力。

  作为新时代的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不断与时俱进,以“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博物馆”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为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