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号“大脑”更智慧
◎ 本报记者 武海炜 通 讯 员 李昊
临近春节,“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指挥大厅依旧热闹,交流研讨声此起彼伏。
这是“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信息化小组在紧锣密鼓地“打磨”船上的各类信息化系统,以便让其更加符合船员和科学家的使用习惯。现场忙碌着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各部门抽调的业务骨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指挥调度、实验室测试、钻探过程及科普等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和调试任务。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信息所副所长、“梦想”号监造组信息化小组组长李刚,便是其中一员。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信息化小组在指挥大厅。 李昊/摄
李刚介绍说,作为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配备的信息化系统可支撑钻探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让人惊叹的是,这个“智慧大脑”有着9大子系统、1200多个终端点位、30多个相关系统接口、20000个信息点位。
李刚和他的组员们,就是这个“智慧大脑”的搭建师。自2023年10月起,随着设备硬件陆续抵达,他们便着手安装和调试。与此同时,指挥大厅的装修与喷漆作业也在同步进行。
“以往一般船舶信息化的规模比较小,船上专业设备大多依赖进口技术,而进口设备携带的往往是外国成熟的数字化软件。这样一来,虽然数据流通和展示工作可以快速完成,但我们也被套上了技术的枷锁。为了让船员和科学家得到关键信息,我们不仅要高度定制化,付出高额的服务费,还完全锁死了后续扩展的可能性。”李刚说。
面对这样一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大家纷纷发出疑问:我们能不能干?“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非常艰巨,但必须干好。”信息化项目启动伊始,李刚坚定地说。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船舶数据,必须抓在自己手里”的信念已然在他们心里生了根。
在原始设计中,信息化系统能够接入的终端只有800余个,且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如果利用现有的传统信息系统,最后可能会导致“建成即落后”。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信息化小组边建造、边优化、边验证。
搭建中期,广州的酷暑炎热难耐,但也是项目最紧张忙碌的时候,大家每天穿梭在火光四射的建造现场。信息化小组成员李昊和他的伙伴们,一天忙下来,身上的劳保服被汗水浸透,湿得都可以拧出水,还沾满了难以清理的油污,但他们没有说出一句抱怨的话,反而越战越勇。在李刚的带领下,他们通过不断优化设计,系统接入终端点位由800余个扩展到1200余个,极大地推动了船舶智能化发展。
如今,站在宽敞明亮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指挥大厅,看着先进又气派的系统大屏,李刚和他的组员们心中满是自豪。春节临近,他们忙碌的身影也依然在“梦想”号上穿梭着。
新的一年里,李刚和他的组员们将继续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再接再厉再出发,为用好“梦想”号这一重大科技装置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