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我们仿佛与可可西里融为一体
◎ 王丙龙
又是一年春来到。每当这个时候,2012年春天那段出征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地质调查经历,就会如潮水般涌上我的心头。身为重庆地矿人,回想起那次惊险又荣光的旅程,即便时隔多年,仍心有余悸,却也倍感自豪。
奔跑的野牦牛
奔赴神秘之地
2012年2月,新年的欢乐氛围还未消散,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带着一支10多人的地质调查队伍,从重庆出发,奔赴美丽又神秘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开启了青海沱沱河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这段旅程,就此成为我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们从重庆出发,历经两天抵达西宁。在西宁,大家忙着办理进入保护区的手续,采购生活物资,稍作休整后,便驾驶着4辆车(两辆牵引车、两辆越野车),朝着工作区进发。当天,我们抵达了格尔木。格尔木海拔2900米,刚到这儿,上下楼梯时,大家就隐隐有了高原反应。
在格尔木停留的两天里,我们见到了向导。这次的向导是可可西里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其中副站长赵新禄还参与过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拍摄,另外两名藏族向导也是经验丰富的保护站队员。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位于昆仑山南麓、长江北源地区,与新疆、西藏以及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玉树州曲麻莱县接壤。这里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植物多为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木本植物极少,像匍匐水柏枝、垫状山岭麻黄等,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
进入无人区前,我们先到五道梁适应环境。五道梁四周环山,空气流通不畅,含氧量极低。青藏线上有句俗语:“五道梁生病,唐古拉山送命”,意思是如果在五道梁高反严重,就只能返回格尔木了。当时,五道梁气温零下10多度,大雪纷飞。第三天,一名队员就因高反严重,不得不折返格尔木。第四天,我们从不冻泉出发,正式向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挺进。
与恶劣环境抗争
初入可可西里,它那广袤而神秘的风貌便深深震撼了我们。天空湛蓝如洗,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给大地增添了雄浑热烈的气息。脚下是连绵起伏的山脉,金黄的草甸在微风中摇曳,宛如金色的海洋。远处,巍峨的雪山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银光,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
沿着青藏公路行驶9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一号营地,它位于卓乃湖南十公里处,原本是巡山队员的休息所,此刻成了我们的临时住所。
深入无人区后,恶劣的环境开始“发难”。高原反应成了我们的首个“劲敌”。一号营地海拔约4600米,工作区域平均海拔4800米,最高点达5300米。氧气稀缺得如同沙漠里的水源,许多队员开始出现头痛、头晕、呼吸困难、手指皴裂等症状。
我的脑袋仿佛被重物紧紧压住,每一次呼吸都异常艰难。夜晚,结束一天的工作,大家疲惫地躺在帐篷里,头痛如针刺,呼吸困难,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即便如此,为了完成地质调查任务,我们只能凭借顽强的意志力,熬过一个个难眠之夜。
正式野外调查的第二天,技术负责人唐用洋高反严重,返回营地时,脸色淤青、身体水肿。当时已是深夜11点,他想再坚持到天亮,可我和向导商量后,还是决定立刻返回格尔木,降低海拔送医。
返回格尔木的途中困难重重。夜间行车,暮色浓重,根本辨不清方向。可可西里昼夜温差极大,星罗棋布的盐水湖就像隐藏的“陷阱”,随时可能吞噬车辆。
我们一度迷失方向,沿着冰湖开了一个多小时。幸好没有偏离太远,要是再往湖中心开百来米,后果不堪设想。多亏向导经验丰富,及时发现并调整方向,第二天下午,我们才把唐用洋送到格尔木医院。医生说我们的决定很正确,再晚到一小时,唐用洋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孤寂的野狼
暴雪围困中的希望
再次出发后,暴雪又成了我们的“拦路虎”。一个不用野外工作的傍晚,技术人员在营区整理资料,我和毛亮驾驶车,前往营地以北10公里的卓乃湖考察藏羚羊产仔环境。
可可西里视野开阔,10公里外的地方看起来近在咫尺。到了湖边,感觉营地就在眼前。可突然,晴朗的天空变得阴沉灰暗,一场暴雪呼啸而来。狂风裹挟着雪花,瞬间将世界变成一片白色混沌,能见度不足5米。我们赶紧驾车往回赶,由于对高原环境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误以为地上亮的是硬地、黑的是淤泥地,结果车子陷入泥沙,怎么也开不出来。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弃车步行,朝着营地的大致方向前进。
零下40度的环境里,每多待一分钟都危险重重,更何况还有狼和熊出没。我们在暴雪中相互搀扶,艰难前行,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生死较量。被雪覆盖的无人区布满陷阱,我们很快迷失了方向,被困在茫茫雪海之中。四周只有无尽的白色,恐惧和无助涌上心头。
在这种情况下,电子设备根本派不上用场。幸好我在中原农村长大,对方向比较敏感。走了两个小时后,我们找到了巡山队员常走的路,路边与戈壁滩明显不同。我们决定在这儿等待救援,生死只能听天由命。
幸运的是,两小时后,雪势变小,就在我们快被冻得失去意识时,项目组卸空牵引车,四处寻找了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了我们。回到营地,劫后余生的喜悦让大家激动不已。那晚,我们喝了很多酒,仿佛与可可西里融为一体。第二天早上,我用海事卫星电话给重庆的好友打了电话,讲述了前一天晚上的惊险经历,还拜托他如果我遭遇不测,帮忙照顾我5岁的女儿。
收获知识与成长
2012年上半年,我在可可西里待了43天。夏季来临,冻土解冻,到处都是沼泽,工作只能暂停。年底项目野外工作重启时,我因工作调整,没能再参与,不过我们负责的四幅区调顺利通过验收。
在可可西里,我们发现了许多独特的地质现象。一处山脉中,古老的岩石层错落有致,仿佛在诉说着地球的沧桑变迁。通过分析这些岩石,我们能了解到地球过去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山谷里,奇特的化石见证了远古生物的诞生与演化,每一个发现都让我们惊叹不已,也让我们对地球的奥秘有了更深的认识。
野外调查期间,我们还与当地藏族牧民有了深入接触,品尝到了美味的青稞酒和酥油茶,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
可可西里的夜晚,星空是最美的景色。夜幕降临,天空像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镶嵌着无数璀璨的星星。我们躺在帐篷外,仰望星空,感受着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远离城市的喧嚣,我们仿佛与宇宙融为一体,心灵也变得宁静澄澈。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梦想和故事,笑声与星空交织,成了最温暖的画面。
这次野外地质调查,我们收获了知识和友谊,对生命和大自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与恶劣环境的斗争中,我们展现了坚韧和勇气;在星空下的交流探讨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成长。
虽然离开了可可西里,但那段记忆永远留在心中。那些艰难的挑战、壮美的风景、珍贵的发现和温暖的人情,都成了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它让我明白,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虽渺小,但凭借智慧和勇气,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断探索前行。可可西里无人区之行,就像一首波澜壮阔的诗篇,写满了艰辛、奋斗、感动与收获,激励着重庆地矿人勇担使命,砥砺前行,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作者单位:重庆市地矿集团地矿测绘公司;文章配图由作者提供)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