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全国百家地质队风采展 | 踏遍青山寻水脉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4-01

  在西南岩溶区,重庆市地矿局107队用“地下长征”破解地下水网——

  踏遍青山寻水脉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通讯员 李明亮

  重庆,是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显著的区域,以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而闻名,是我国自然景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但与此同时,喀斯特地貌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地表水容易通过岩石的裂缝和孔洞渗透到地下,导致地表水匮乏。虽然地下水丰富,但由于特殊地貌结构,水资源往往难以提取和利用。‌‌

  而从事水文地质工作的地质人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专家——他们以青春作罗盘,在茫茫大山深处探寻,正为中国式现代化镌刻最美的“民生坐标”。

  多维协同 “解译”地下水网

  去年夏天开始,在重庆开州、云阳、巫溪的莽莽群山中,一支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的地质小队攀越近70度的陡坡,项目负责人方权在前开路,其他地质工程师紧随其后,这就是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的日常剪影。

  在岩溶区找水如“雾里寻针”,必须天地协同。翻开项目组的行军图,一组组数据诠释着“地质匠心”。项目团队充分运用“遥感圈靶区+地面精测+物探定靶位”的技术体系,完成“天-空-地”协同,破解地下水网。

  项目组通过1∶5万高分辨率遥感给大地做“CT”,识别88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岩溶洼地、地下河出口、泉点等关键靶区。“过去,在‘无人区’开展调查,团队需携带设备徒步穿越复杂地形,日均仅能覆盖数平方公里,而如今通过无人机单日即可完成数十平方公里的数据采集。”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引入无人机技术,航摄的实景照片还可直观展示区域地形地貌、岩层走向及水系分布情况,将实时航拍画面与遥感解译结果相验证,大幅缩短了传统地质填图中耗时耗力的人工踏勘环节,避免了人员深入危险区域作业的风险。

  据介绍,项目组目前已完成1∶5万专项水文地质测量460平方公里,精准标注调查点616个,点密度远超规范要求。野外调查各种填图误差控制在2毫米范围内,比一粒米的直径还要精细。此项目共设计水文地质钻孔20个,总进尺2560米,根据实测剖面及地面物探成果,基本掌握了各钻孔的含水层厚度,相当于在千层岩饼中找准了夹心层,目前已完成了第一批实施的9个钻孔的单孔设计。

  穿越风雨 鏖战大山深处

  8个人组成的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里,既有成熟稳重、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又有充满朝气、青春洋溢的“新鲜血液”。这支平均年龄仅34岁的队伍,在渝东北区域鏖战近1000个日夜,完成88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山地水文地质调查,绘制毫米级精度“地下水脉图”,为破解“岩溶水困”提交一份硬核答卷。

  项目调查区内的海拔普遍较高。很多地方在1000米以上,最高的地方甚至超过了2000米。

  清晨,项目组人员早起外出开展调查工作时,雾还未散尽,能见度低,山路又窄又陡,给行车带来了极大不便。有时候,遭遇降雨、降雪等极端天气,路面湿滑,车辆上不去,他们便只能负重徒步前往调查点。

  调查点所处的位置偏僻是家常便饭。有的路被荆棘密林所环绕,要用镰刀一点一点砍出一条路才能勉强前行。有时要这样“折腾”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调查点。有的则是位于沟谷深处,地形陡,脚下是松动的石块,踩不稳就可能滑倒滚下去,身旁的野草树枝就是大家前行的“拐杖”,牢牢抓紧后才敢再迈下一步。进入工作地,大家就要拿出随身携带的工具,提取水样,开展水温、PH值等水理性质测试。

  项目负责人方权说:“这片区域为喀斯特地貌,海拔高,水资源稀少,通过对泉点的调查,分析总结这类泉点的水文地质规律,为工作区其他地方寻找水源提供依据,从而发现更多新的水源,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用水问题。”

  尽管条件恶劣,他们想过很多办法克服,却唯独没想过放弃。

  踏遍青山 终得一股清泉

  该项目为期两年半,其中有1年半的时间都要在丛林、荒野、山沟里穿梭,一出门往往就是一整天,随身带着干粮,路边平整的石块就是他们临时歇脚的地方,中午吃饭都是在野外解决。

  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亦是如此,他们需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不能在钻机旁生火取暖,只能依靠厚重的衣物抵御严寒。

  在探采结合井施工时,为了保证抽水实验的顺利进行,获取准确的第一手数据,地质工程师们往往要不分昼夜地连续作战24个小时,寸步不离地守在钻机旁,全神贯注地记录各项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近日,项目终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项目组拟定的20个水文地质钻孔,已有6个钻孔施工完成,口口见水,找水效果较好,出水量丰富。

  目前,6口井的水样已全部送检,若水质检测合格,将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从开州的暗河到巫溪的泉眼,从毫米级的精度到万家灯火的甘甜,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用880平方公里的“地下长征”,写下最动人的“山城注脚”。当清泉涌出岩层的那一刻,那些沾满泥土的登山鞋、写满数据的记录本,都成了地质工作者对山河告白的最美见证。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