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成果快讯 | ​第三轮国家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完成成果汇总与集成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天前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第三轮国家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三轮国家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继承了自然资源部门1956年~1979年和1980年~1999年 两期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与成果,充分总结了近70年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 气象等部门权威数据,基于国土“三调”成果,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在省级和流域评价基础上,通过多轮复核与校验,完成国家成果汇总与集成。

  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质量、地下水储存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地下水开采潜力、地下水超采区划和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等,编制完成《国家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2000-2020)》和《国家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图集》,形成了国家地下水资源基础国情数据。

  一是创新提出了表征大气水、地表水与不同含水介质间地下水赋存转化过程与相互作用的地下水资源分区理论与方法,改变了以往以地下含水介质为基础,表征地下水赋存循环特征分区方法,首次系统划分的全国1-5级地下水资源分区, 其中一级区15个、二级区44个、三级区137个、四级区455个、五级区904个,是区域地下水资源系统与地表水系统有机结合的理论创新,为地下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区划与确权登记奠定了基础。

  二是首次评价了分级分类的全口径地下水资源量,包括了不同TDS等级、不同水质类型、不同含水介质的地下水资源量,掌握了不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与空间分布,为地下水分质供水、优化利用提供了依据。

  三是首次系统评价了全国地下水储存量,并根据含水层的封闭程度,科学划分并计算了可更新储存量和难以更新储存量。其中,可更新储存量是地下水多年调蓄和可开采量评价的关键依据,难以更新储存量可作为地下水战略储备资源。据此,圈划了国家级地下水储备区,支撑服务国家地下水调蓄、应急供水和战略储备,纳入了《国土空间规划》。

  四是提出了不同地区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方法体系,形成了平原盆地地下水超采区、土壤盐渍化区、生态脆弱区与山丘区岩溶含水系统、河谷与山间盆地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准则,科学确定了山丘区和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精准服务于地下水超采治理与可持续利用。

  五是形成了地下水超采评价与分级管控、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水质保护、地下水战略储备、干旱区生态适宜水位分区、基于地下水位的土地盐渍化预警分区等系列区划成果,为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 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六是首次研发了“全国-流域-省级”三级联动的地下水资源在线评价系统,首次实现了地下水资源评价单元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动态构建与三维展示、评价数据和参数分级管理、评价方法的自主选择与灵活配置、不同级次单元的评价与汇总结果的分级检验与智能校核,具有图属联动、评价全流程分级记录、查看、追溯等功能,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为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和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李文鹏 郑跃军 刘文波)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