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唱好“三部曲”,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矿业报 评论 1天前

  唱好“三部曲”,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矿业大学“引才育才”建设纪略

  ◎  李秀 刘尧

  去年10月,第三十三届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谭国俊教授荣获“孙越崎能源大奖”,该校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刘江峰教授荣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2015年,刘江峰结束在法国的留学和工作,加入中国矿业大学,从事低渗岩体渗流力学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落地到我国第一座高放废物地下实验室、南中国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可采性评价、塔里木油田超深井稳定性分析等重大工程。“我作为学校攀登学者,会继续攻关深地工程领域科技难题,为能源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刘江峰说。

  创新之要,唯在人才。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赵宏伟表示,近年来,该校坚持人才强校,大力倡导“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成就教师”理念,深化改革创新,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增强学校服务能源强国建设能力。

  精神引领 传承科技报国红色基因

  第40个教师节前夕,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获评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学院青年教师郑丽娜表示,要以周世宁院士、俞启香教授、王德明教授等为榜样,将教学、科研与国家能源安全、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作为我国矿业安全工程学科,以及矿井瓦斯防治、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主要创建者和开拓人之一的俞启香教授,把国家需求作为个人需求时,在50岁时转变科研方向;国内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开拓者张国良教授,60年扎根三尺讲台,并获评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全国2020年“杰出教学奖”获得者于洪珍教授,退休后捐资助学……该校通过开展“好老师与大先生”系列报道、优秀教师事迹分享故事会、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以及出版《行健之歌——中国矿业大学历史上的名师风采录》系列丛书等,传承矿大师者心怀“国之大者”、矢志科技报国的红色基因。

  该校还制定了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实施办法,健全教师先进评选表彰体系,提高标准、严格评选,让选树的教师先进典型更具有示范力、引领力。同时,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健全师德考察把关、教师综合评价工作机制,做到了“凡进必审、凡选必审、凡报必审、凡评必审、凡聘必审”,树立起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鲜明导向。

  精准引才 为一流学科注入青春活力

  引进人才,要立足学科导向定需求、定计划,尤其要引进“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流学科建设所需人才。这是该校上下形成的精准引才共识。

  如何吸引人才来校工作?该校探索“一院一策”人才引育方案。2019年,33岁的郑丽娜决定回国加入安全工程学院。她表示,“学校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面向国家需求,大力拓展职业健康方向,我的研究和学科、学院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安全工程学院在学校政策的基础上,为郑丽娜定制了科研平台,她带领团队开展多项研究。目前,她研发的基于锥形元件微量振荡天平原理的粉尘监测质量传感器即将上市量产,“这一成果可广泛用于煤矿粉尘监测工作,将有效降低矿工们罹患尘肺病的概率。”郑丽娜说。

  通过学科导向、“一院一策”、上下联动的人才引育工作联动机制,近5年来,学校引进青年教师680余人,其中副教授以上332人,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精心育才 更好发挥青年人才创新力

  精准引才更要精心育才,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新力。2023年上半年,该校化工学院贺靖峰等8位青年教师获得中国矿业大学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资助,每个项目获得不超过100万元的资助经费。该校设立重大科技项目专项,对原创探索项目、杰出人才、优秀青年团队予以25万元~200万元的分类立项资助。

  学校对青年人才实行资源、项目、平台统筹培育,制定全周期培育方案,构建“雏鹰人才帮扶计划”“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拔尖人才支撑计划”等分层分阶段育才体系。通过“力行计划”,青年教师走进国内头部能源集团、央企;借助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深圳研究院等校地企合作平台,青年教师把握行业需求,开展交叉研究。学校还定期举办优秀青年学者成长成才辅导交流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交流,助力他们做好职业规划。

  近期,该校公布了新一批高端人才聘任人选,低碳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杨丽获聘为优秀青年学者(讲席教授)。杨丽是该校改革创新人才评价和教师岗位考核体系的受益者。2024年1月,受学院教授指标限制,已经达到教授评审条件的杨丽受聘为“预聘教授”。“有了学校对我的认可和加持,我在2024年7月顺利获得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有机会进入学校年薪制高端人才序列。”她说。

  除了预聘制,该校聚焦重大需求、重大问题、重大工程、重大贡献,开通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直接破格”绿色通道。受到所在学院晋升指标限制但是符合晋升条件的青年教师,可以进入学校层面的“大平台”竞争通道,凭实力和贡献实现个人职称、待遇的提升。

  36岁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国家能源集团7100万元的科技项目、科研成果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和青藏铁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该校“夯实基础、发展提高、高端培育”阶梯式培养,让青年拔尖人才不断涌现。越来越多青年才俊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能源资源行业发展中大显身手。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表示,学校将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变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提升青年人才自主培养、吸引集聚能力,加快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