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全国百家地质队风采展 | 地质碳汇的先行者

中国矿业报 评论 1天前

  地质碳汇的先行者

  ——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实施全国第一批省域地质碳汇调查项目纪略

  ◎  本报记者 刘艾瑛 通讯员 樊玉国 毛晓慧

  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承担实施的浙江省地质碳汇调查、监测与应用试点项目日前通过评审。该项目是全国第一批开展的省域范围地质碳汇调查及潜力评估项目,也是浙江省开展的首个地质碳汇调查项目。该队经过两年多努力,收获了“设计、野外验收、成果报告”三项全优战绩。

  项目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浙江省岩石风化碳汇地质过程、碳汇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评价浙江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和适宜性,初步评估浙江省地质碳汇潜力,初步建立浙江地质碳汇调查监测技术方法,探索地质工作支撑碳中和工作路径,助力浙江省“双碳”目标实现。

1083559_liuay_1743609600000_l.jpeg

项目水库柱状样采集  董盛明 供图

  探索地质碳汇实施路径

  项目组成立之初,浙江省地质碳汇领域的研究工作还是空白,该队主要领导带队到国内相关行业部门调研学习,吸收借鉴在调查监测体系、碳汇估算模型、监测站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科学合理地建设浙江省流域尺度岩石风化监测站试点,系统总结适合浙江地质环境条件的地质碳汇调查监测方法,为谋划下一阶段研究方向打好基础,开启了地质碳汇研究工作的“求真探索之路”。

  2023年10月,在杭州富阳葛溪流域建成浙江省首座岩石风化野外监测站;随后在浙江省建成典型流域岩石风化自动监测站6处,实现全天候岩石风化碳汇在线监测,可实时采集环境、水体、设备等29项指标;同时初步完成了浙江省地质碳汇潜力评估工作。

  为获取流域内可计算、可报告、可核查的碳汇量,项目组通过监测水体和环境各项参数,掌握PH值、水深、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二氧化碳等多项指标的实时动态,拟合大量高频动态监测数据,建立流域岩石风化碳汇量动态估算模型,搭建了地质碳汇调查数据监测平台。该平台由数据处理模块和可视化展示模块组成,以“科技引领,坚持创新驱动”为理念,集数据采集、分析、预警于一体,深度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尖端技术,可探索多样化的地质碳汇应用场景。

  地质工作发挥独特作用

  地质碳汇是指在储层、咸水层、煤层等地下岩层中储存二氧化碳,或通过岩溶作用、矿物碳化、土壤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要实现碳中和,地质碳汇可发挥重要作用,地质作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巨大碳汇效应,可以让碳重新返回岩石圈,并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让人类在化石能源的消费中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作为浙江省第一个从事地质碳汇研究的单位,自项目实施以来,全面收集了浙江省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石油地质、矿产地质、地热地质、地球物理等各类地质资料,系统梳理了浙江省现有地质成果和地质碳汇调查工作,总结了浙江省碳酸盐岩、硅酸盐岩、超基性岩、沉积盆地埋藏玄武岩以及深部咸水层的分布和发育特征,划分了浙江省地质碳汇主要类型,包括岩石风化碳汇和地质碳封存两大类。

  在岩石风化碳汇方面,该队通过岩溶碳汇路线调查、水样采集分析、岩石成分采样分析、土壤采样分析、岩石溶蚀试验、水位与流量测量、同位素调查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水化学平衡法、GEM-CO2模型法、溶蚀试片法,初步估算了浙江省岩石风化碳汇底数,其中浙江省岩石风化无机碳汇量约116.2万吨/年。

  在地质碳封存方面,该队系统梳理了浙江省沉积盆地地质特征,利用碳封存相关评价方法,初步评估了浙江省各沉积盆地地质碳封存潜力和适宜性,提出浙江省二氧化碳封存工作可优先从长河盆地咸水层封存开始的建议,初步圈定了长河盆地碳封存示范工程目标靶区,并综合浙江省减排需求,提出了“浙江省实施地质封存的‘三步走’实施路径”,为浙江省推进碳封存试点建设提供了支撑。

  地质碳汇的科学价值

  浙江作为地质碳汇的重要起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开展地质碳汇工作不仅有利于全省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更是为探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浙江智慧”和“浙江方案”。

  未来,该队将依托浙江省地质院丰富的地质资源与技术力量,进一步深化推动地质碳汇过程机制研究,持续完善地质碳汇立体调查观测体系,聚焦地质碳封存、利用和安全性评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和推动地质碳汇认定交易机制,构建地质碳汇发展新蓝图,科学规划地质碳汇新路径,持续擦亮绿色生态特色品牌,服务“双碳目标”,助力一流地质院建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