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唤醒“沉睡”的地质资料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4-08

  浙江省水文队用数字化技术展示地质遗迹研究成果——

  唤醒“沉睡”的地质资料

  ◎  樊玉国 李鹏

  近日,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以下简称“水文队”)在推动地质资料数字化归集过程中,创造性整理推出《浙江省水文队地质档案文化宣传系列》科普视频,首期推出《水文记忆——地质遗迹篇》,以详实的地质资料和科学数据为依托,通过数字化技术,系统展示了河姆渡遗址挖掘、恐龙化石、硅化木等地质遗迹的研究成果与保护实践。

  遗址发掘水文地质资料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前,是我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东南江海文化的先驱。

  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掘期间,水文队为发掘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水文地质资料。1978年,水文队派出地质专家到发掘工地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和指导工作,为河姆渡遗址发掘提供技术支持。

  此后,水文队完成了《河姆渡-田螺山全新世地质环境演化研究报告》,为探索全新世古人类生活时期的地貌、古气候提供了重要参考。

  水文队为河姆渡附近的地质演变提供了翔实的推断依据,为河姆渡遗址文化的建设贡献了地质力量。

  恐龙化石遗迹的地质调查

  浙江省恐龙化石分布广泛,恐龙化石是研究恐龙生态、进化和灭绝的关键证据。水文队编写的《浙江省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报告》《东阳市恐龙化石地质遗迹保护与综合研究报告》《浙江恐龙》等,对浙江省的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介绍,通过全省9个主要白垩纪陆相盆地78处恐龙化石遗迹产地的野外调查和化石清理鉴定,对有重要意义的化石产出点进行抢救性挖掘,为加强其保护与管理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划分了不同级别的恐龙化石遗迹产地保护区,并对全省恐龙化石遗迹产地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水文队承担《天台县恐龙化石地质遗迹抢救性挖掘与保护项目》,开展了天台县恐龙化石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提出天台黄眉山恐龙群体化石埋藏地有2具以上鸭嘴龙类恐龙骨骼化石,恐龙骨、蛋及龟类化石共生的特点,是我国东南沿海乃至国内外罕见的恐龙群体化石地质遗迹。这一重要发现丰富了天台地质公园的科学内涵,为恐龙化石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该队利用三维扫描、数字建模技术,对天台博物馆化石进行了虚拟修复工作,迄今为止已完成130件恐龙化石的高精度扫描和建模,为古生物化石的修复保护提供了数字技术支撑。

  硅化木遗迹的地质记忆

  硅化木是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演化的重要依据。浙江新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拥育超过300棵硅化木,有些硅化木的化石层多达六层,其数量之众、分布之广,在我国乃至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水文队早在2002年,就对新昌硅化木地质遗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评价,基本查明了新昌早白垩世盆地的地质特征,新昌硅化木的分布范围、出露状况和赋存层位,其分布特点为:分布面积大、多层产出、密集成群出露,同时采集化石和同位素年龄等样品,测定化学组分和微量元素,对其形成环境和过程首次进行了综合性探讨,为硅化木的科学保护提供了详尽的依据。

  水文队目前收藏了近5000份、上万袋地质资料,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与教育、文旅等领域合作,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地质学的“硬核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软实力”。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