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青青
◎ 李树坤
周日清晨,我给母亲打了好几通电话,电话那头虽有振铃声,却始终无人接听。母亲已八十三岁高龄,仍坚持独居在老屋。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都直发慌。于是,我赶忙驱车赶往老家。到了家门口,却发现大门紧锁。
就在我站在门前犹豫之时,前院的邻居刚好路过。她告诉我:“你娘可能去村后小树林挖野菜了。”
暮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春风中还带着些许微寒,这个时候哪还有野菜可挖呢?我平日里常劝母亲,没事就去邻居家串串门,和大家聊聊天;要是不想出门,就在家里看看电视,享享清福。可母亲就是闲不住,尤其是到了春天,总喜欢在村前村后挖野菜。
我来到村后,母亲果然蹲在地上挖野菜,这次挖的是白蒿。
在我们北方,春分节气时,地里的野菜并不多。但总有那么几种野菜,像是和春天有约定似的,迫不及待地从土里钻出来,荠菜和毫不起眼的白蒿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
白蒿,名字听起来颇为文雅。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及温带地区,几乎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它的踪迹。它还有许多别名:蘩、皤蒿、由胡、莓母……这些名字让人一听就觉得亲切。白蒿属于菊科植物,茎表面长着纵棱,叶子互生,呈羽状深裂,头状花序为半球形,还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味道微微有些苦。它还有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叫茵陈蒿。一到春天,白蒿就像脱缰的野马,迅速生长,河坝上、田野里、林地里、小路旁……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这几年,母亲经常挖回不少白蒿。母亲最擅长用白蒿蒸包子。她先把白蒿洗净,用清水泡一会儿,等白蒿灰白的绒毛舒展开,再烧一锅开水焯一下。接着,和上一盆面,切点五花肉,放入葱姜、食盐等调料,调成馅料,包出一锅热气腾腾的大包子。锅盖一掀开,青白的雾气裹挟着一股草木的清香扑鼻而来,咬上一口,那股清香味瞬间在嘴里散开,令人回味无穷。
母亲说,在过去那些饥荒年月,粮食常常不够吃,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白蒿就成了人们的“救命粮”。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白蒿又成了备受人们青睐的养生佳品。有人用它煲鲫鱼汤,据说可以疏肝理气;有人用它泡酒,能够驱寒祛湿。母亲则喜欢把白蒿晒干,用来泡茶喝。我偶尔也会喝一点,只是白蒿茶味道苦涩,我会在茶里放几粒枸杞和红枣调味。喝上一口热乎乎的白蒿茶,那滋味别提多美了。
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白蒿,这种看似柔弱渺小的生命,能够抵御严寒,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就像那些平凡的生命一样,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始终坚守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脚下土地的眷恋。我的母亲亦是如此,她虽然平凡,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用辛劳和汗水,为我们这个家遮风挡雨。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