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咀嚼春天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4-09

  ◎  管淑平

  燕子呢喃,梨花绽放,春天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抬头望向窗外,楼下的草坪已一片青绿,街边行道树也长出了新芽,这是熬过冬天后的蜕变。

  郊区的田野和山坡上,密密麻麻的茵陈蒿早已长满,白花花的一丛丛,十分喜人。茵陈也叫小白蒿,清明前后采摘最佳,此时枝叶柔嫩,味道清新。只需带上一个篮子、一把小锄头,若天气晴好,一个人能在田间地头忙活大半天。

  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确实如此。从白蒿发芽到长成成熟蒿草不过短短数月,所以,那些喜爱它的“食客”得和时间赛跑,趁天气适宜赶紧采挖。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农历三月初,原野上的白蒿就长得很茂盛了。那时,母亲总喜欢用还没开花的小白蒿做炒饼。采挖回来的白蒿,清洗干净后要焯水几遍,去除苦味,再搭配薯粉,调和成糊状,在滚烫的油锅里翻炸,一个个蒿草饼子就做好了。

  那味道我至今难忘,喷香酥脆,带着淡淡的青草和泥土香气,吃起来像锅巴,慢慢咀嚼,还能品出回甘。在青黄不接的年代,即便不搭配其他配菜,我一口气也能吃七八个。

  荠菜,是春天的另一种馈赠。在乡村,整个春天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不仅在田间地头,还出现在人们的餐桌和舌尖上。

  辛弃疾在《鹧鸪天·代人赋》中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读来令人感到强烈的反差。春天里,城中的桃花和李花在风雨中显得惶恐,而郊区溪边悠然绽放的荠菜花,无疑是城外最明媚的春色。

  儿时,放学回来去农田割猪草,我们背上背篓,一手提篮,一手拿镰刀。遇到荠菜,先用镰刀小心翼翼地掀起叶子,再轻轻撬开根部泥土,慢慢刨下去,直到主根完整,然后用镰刀轻轻割下整株,放入篮中。村里人说,荠菜生命力顽强,哪怕只剩一丝根须,也能从伤口处长出新芽。

  荠菜鲜滑爽口,比吃肉还香。用荠菜包饺子、烧汤或者煮鸡蛋,都很不错。不过,我最喜欢在煮小面时放些荠菜,嗦着面,喝着汤,别提多惬意了。而且那汤水带着清甜,别具风味。

  还有一种味道令我难忘,那就是炒柳芽,没错,就是炒柳树的嫩芽。

  春回大地,柳絮挂满枝头,万条垂下绿丝绦。采摘鲜嫩柔软的柳条,一般选最末梢的部分,用水浸泡,去除杂质。切上几片腊肉,放一点小笋,再搭配柳芽一起慢慢小炒,味道悠长。有一点清苦,又有一点肉香,让人百吃不厌。

  因为,炒柳芽也是母亲的拿手菜。

  如今,我虽记得这些味道,双手却不够灵巧,无法做出这些美食。每到春天,只能一边回忆,一边暗自垂涎。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