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子大观园:三十家明清时期门面,一条巷再现历史春秋
◎ 冯创志
你见过明清时代及民国时期的门口吗?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广东阳江市十八子文化大观园中汇聚了一条独特的巷子,陈列着30多家明清时代及民国时期的有身份人家的门口,令人瞩目且耐人寻味。蛇年仲春,春风和煦,笔者有幸一睹为快,从珠三角来到阳江十八子新建的文化大观园,其中的“明清巷子”可谓巷子情深。众所周知,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门的形制、装饰及对联文化均达到了高度成熟。
这条“明清巷子”全长80米,宽3米。站在巷口放眼望去,气势非凡。笔者了解到,明清时期严格遵循封建等级制度,门的形制、尺寸、装饰都体现了社会地位。例如:
王府大门:高阔威严,多开三间或五间,门钉九行九列(最高等级),屋顶覆琉璃瓦。
官宦宅门:常见广亮大门或金柱大门,门楣雕刻精美,门簪四至六枚。
百姓宅门:多为如意门或蛮子门,装饰朴素,门钉无定制。
此外,朱红色大门为贵族专属,普通百姓多用黑漆或原木色。江南地区盛行砖雕门楼,门罩以砖砌仿木结构,雕饰戏曲场景、八宝纹样,体现了“无雕不成屋”的审美。门框、门槛、门枕石(抱鼓石)构成主体,门枕石雕刻象征身份(如狮子、麒麟寓意辟邪,书箱形象征书香门第)。
明清时期的门口与对联不仅是建筑构件与装饰,更是礼制、伦理、美学的综合体现。对联以简练文字浓缩哲学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语言艺术。在十八子文化大观园的巷子中,门口上方题有“门庭耀史”四个草字,两侧悬挂一副气派的对联:“门立东城千年史,户开华夏百姓家。”据说门楣及对联均为阳江著名书法家陈醉所题。
笔者逐一细品这些门口:30多家门口多为明清年代,其中康熙、道光年间的居多。虽然装饰各异,但几乎都设有石狮子等物,可见均为有身份的人家。第一间门口虽因历史沧桑而斑驳点点,但仍显露出屋主人的富有。门楣上题有“六和园”三字,两侧对联为:“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署名为郭尚尧。这幅对联的意思是:欣赏名画要像读诗一样品味其意境;聆听古琴演奏,要从中感受如流水般的自然悦耳之音。
旁边一间门口,灰白的木门上题有“萱满堂”,两侧对联为:“兰香满室书为友,竹影摇窗月作邻。”这副楹联描绘了庭院中竹兰美景的清雅,读书时有明月相伴,突出了儒雅院子的居住优越性,为培养优秀家风提供了载体。读书让家族兴旺且久经不衰;家风好则人心正,每个人都沐浴在优秀家风中,为文明社会贡献力量。
笔者分析,30个门口的30多副对联,有的倡导读书,有的教人成才,还有的启发良好家风。用今天的语言概括,这些对联倡导的是中华文化与文明,对当下的中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对联源于桃符,明代因朱元璋提倡而普及,清代达到艺术巅峰。讲究平仄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映成趣,常见五言、七言,亦有长联(如昆明大观楼)。林则徐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广为流传。
十八子文化大观园的建设者匠心独运,专门从全国各地收集名门名联,打造了这条明清巷子。据相关人士介绍,自2023年起,十八子的总经理李积回及负责人杨明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契机,四处收集明清门面及对联,最终建成了这条明清门面巷子,供人们观赏研究,从中获得启发。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