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故里满眼春——贵州桐梓:开启生态保护修复助力脱贫攻坚新模式
“以前,我们村里人收入比较低,普遍贫困。近年来,县里实施了荒山退耕还林、营造方竹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带动了方竹产业发展,增加方竹笋产量,现在每亩可收入2000元左右,以前方竹笋市场不好,好多都烂在地里,现在大家靠方竹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桐梓县楚米镇高山村村民笑着说。
贵州桐梓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19年实施完成了营造25万亩方竹林的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是国家自然资源部2018年批复实施的第三批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贵州省乌蒙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子项目之一。工程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方式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9.96%,较上年提高了1.23%,水土流失、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探索建立了生态修复新模式,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良性绿色发展,保障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脱贫致富多赢的良好局面。
因地制宜,发挥方竹资源在生态修复中的天然优势
桐梓县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自然资源丰富,属典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山地和丘陵占全区域面积的90%,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贫瘠,耕地禀赋差,加上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毁林开荒、传统放牧等粗放式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导致林地损毁、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资料统计,以往桐梓县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其喀斯特岩溶土地面积比例高达42.56%,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桐梓县拥有全世界保存最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原生方竹林资源,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方竹笋之乡”称号。方竹适宜高海拔生长、根系发达、喜阴,与乔木灌木共生,具有较好的保水固土能力。桐梓县以原生优势植物资源-方竹资源优势,充分结合国家生态修复相关政策和技术指南要求,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实施以方竹种植为主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林修复工程,工程实施以“见缝插针式、乔灌混种式、林间补种式”等生态修复方式进行,采用传统人工种植,杜绝大挖大建,保留了修复区域原生植被完整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实施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重塑了方竹与乔木、灌木共生的“空间上多层次、种类上多样化”的良好生态环境格局。2019年度全县通过低产坡耕地、弃荒地等累计营造方竹面积4.8万亩,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区种植面积19.28万亩,补植面积6562.54 亩。工程实施后,对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缓解石漠化、遏制水土流失、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发挥着重大作用。
机制创新,建立全民参与的生态修复新模式
2019年度,在中央奖补资金、省级资金支持下,桐梓县虽获得各级财政生态保护修复补助资金1.6亿元,但多数资金需要地方整合匹配,县财政面临着负担重、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如何破解资金困境,不仅要完成好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还要切实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保护修复实践路径。桐梓县委、县政府组织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等多部门协力探索、走访考察,深入研究,2018年10月成立新造方竹林政府平台公司——桐梓大娄山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平台,与贵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着力解决方竹选种、种植及生态保护当中的技术难题,发动200余个专业合作社(或大户)牵头,与涉及的村集体和农户建立“平台公司+专业合作社(或大户)+村集体+农户”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巧妙搭建起生态修复工程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利益链接机制,极大提高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建立了生态修复可持续的创新模式。提到项目运营模式,桐梓县小水乡乡长王怀伟说道,“我们镇现在的农户以受自然条件控制以及受历史人类活动破坏的荒山、林地、低产出高陡坡地等资源入股合作社,群众参与务工、收益分红,实现生态建设、管护全民参与,生态效益惠及大众,切实让农户获得实惠”。桐梓生态修复的模式盘活了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保护形势严峻区的土地资源和方竹资源,解决了地方财政困难带来的资金困境,带动了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一个集“生态科研、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大众参与、全民管护、管理完善”的可持续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和创新模式。
系统修复,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多方位协同推进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要求以“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生态建设。“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受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控制,山高坡陡、土壤贫瘠;受历史人类活动的影响,林地损毁、植被退化,水土大量流失。桐梓县的生态保护修复,治山是首要任务,造林是首选措施,保水固土是根本目的。桐梓县诸多生态修复工程中,以生态林保护修复为基础,保水固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牢牢把控土水命脉,保护绿水青山,结合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废弃矿山修复、河道综合治理、村居环境综合治理、长江经济带矿山复绿等生态修复工程,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系统性进行总体总局和全方位推进,多措并举,旨在净一方水土,守一亩良田,促一县发展。
“三变”实践,谱写生态保护助力脱贫攻坚新篇章
作为地属方竹资源的自然分布中心,占全国同种竹类面积的64%以上,在方竹产业发展中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靠发展方竹产业脱贫致富,是桐梓县着力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与上海等发达沿海城市建立方竹产业市场链接机制,不断开拓方竹市场,形成较为成熟的方竹完整产业。2019年,以方竹资源优势着力解决区域内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的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涵盖了全县22个乡、镇(街道)的109个村,顺利完成25万亩生态环境退化、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的生态林修复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以平台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大户投入资金,农户以土地或集资入股,实践“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发展模式。据桐梓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实施预期收益中,前十年农户占27%,村集体占3%,投资人占70%。待第二个十年,农户占35%,村集体占5%,投资人占60%,形成近乎4/6开的利益分配。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助推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多赢局面,书写了贵州生态保护修复助力脱贫的新篇章,走出了“造绿林、摘方笋、助脱贫”生态产业 化的发展道路,打造成 “山山有竹、四季产笋”的特色生态竹林基地,切实保障解决了贫困群众的长效经济收益和稳定就业问题。2020年3月,全县农户共65145人参与到了以方竹种植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和管护中,其中受益贫困户3575户共14390人,预计近20万群众依靠方竹笋增收致富,成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的典范。
放眼未来,迈向生态保护引领乡村振兴新征程
巍巍大娄山,漫漫长征路。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初步成果的取得,不仅得益于桐梓独特地理条件和方竹资源的天然优势,更得益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后的国家政策引导。巩固脱贫、抑制返贫,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还任重道远。
“桐梓县将继续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为统领,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全面抓好生态、发展与乡村振兴这条主线,巩固完善以生态保护促进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探索实践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经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等综合有机融合发展之路。桐梓县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与实现乡村振兴相结合,以各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为引领,以乌蒙山山水林田湖草修复试点工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程等重大生态项目为切入点,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保护常态化、生态脱贫持续化、生态建设全民参与化’的道路”,桐梓县县委书记吴高波信心满满地告诉笔者。
放眼未来马蹄疾,夜郎故里满眼春。桐梓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绿色发展,围绕脱贫攻坚配套完成一批具有“造血”功能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迈向生态保护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奋力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新桐梓。
(作者:欧德琳 刘腾飞 杨荣康)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