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他把青春写到西部大地 ——记“陇原最美科技工作者”陈世强

中国矿业报/曾强红 0评论 2020-06-19

在绿荫渐浓、繁花茂盛的初夏,首届陇原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揭晓,甘肃省地质学会会员,甘肃省地矿局四勘院副总工程师兼资料二次开发室(以下简称“二开室”)、地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陈世强榜上有名。

对于一个长期奋战在野外的地质科技工作者,能赢得如此高的关注与好评,实属不易。

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陈世强先后主持完成了十几项中央、省级矿产远景调查、地质勘查与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找矿成果;累计提交1∶5万矿调图幅14幅,发现矿产地15处,在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篇,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祁连山地区多金属矿勘查。

征战高原 初露锋芒

2007年7月,大学刚毕业的陈世强被分配到酒泉四勘院地质七分队。报到没几天,他便搭乘运送补给的吉普车到了杳无人烟的戈壁深处。从此,他就一直辗转于雪山高原、戈壁荒漠,无论野外环境多么恶劣,都阻挡不了他找矿的脚步。

2015年9月,陈世强和同事在一个叫“阴山石洞子”的地方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工作区自然环境恶劣,没有路,完成任务必须翻越海拔4500米的托莱南山,徒步行进直线距离15公里,路线被灰岩风化产物覆盖,爬起来十分困难。

为确保完成任务,陈世强主动要求自己先带领一组翻越托莱南山,开展先期工作。作为领队,他全程负责队员们的后勤保障,不时为队员打气鼓劲,叮嘱他们注意安全,并抽时间研究资料,规划更为合理的工作方案。那些天,他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酷暑时节,山顶积雪大面积融化,河水泛滥,队员们随时有被冲走的可能。一路上,他带领队员们跋山涉水,每次遇到险情总是第一个上前观察,在确认安全后才让同伴通过。回到营地后,他还得取水生火为兄弟们做晚餐。

在他的鼓励和带领下,项目组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水系沉积物测量任务,平安回到驻地。

2018年8月,他带领项目组成员前往阿尔金山东段的加尔玛无人区检查稀有金属矿化异常,同样也是数十公里的徒步翻越,数个夜晚在高海拔野外露宿,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们每迈一步都异常艰难,但他没有退缩,坚持爬到每一个异常点认真检查,最终在海拔4500米的山坡上发现了重要的矿化线索。

脚踏实地 冲锋在前

工作以来,陈世强先后担任地质组长、第二技术负责、项目负责等,2016年担任二开室主任,2019年担任院副总工程师兼二开室、地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四勘院二开室自1995年成立以来,年年有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四勘院地勘经济发展,被称为该院的“先锋队”“发动机”。

2016年以来,地勘行业进入了低谷期。也是在这一年,陈世强被提拔为该院二开室负责人。如何带领大家开展新形势下的资料开发工作,成为他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很快,当他对整个行业现状研究学习后,脑海中就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

凭着清晰的思路、扎实的专业知识,第一年二开室就取得了喜人的找矿成果,为四勘院提交了马庄电气石矿、红柳峡晶质石墨矿及白台沟东晶质石墨矿等一批具有大中型找矿潜力的非金属矿床及矿致异常。2017年,他带领大家,对掌握的靶区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制订年度工作方案,优选各类靶区60多处,择优进行实地查证。这一年,他们查证了异常24处,提交矿产地4处、矿致异常8处。其中,具超大型找矿潜力晶质石墨矿1处,具大型找矿潜力晶质石墨矿2处,具中型找矿潜力晶质石墨矿1处,超额完成了各项找矿指标任务。在他们的努力下,该院进一步扩大了敖包山晶质石墨矿集区找矿成果,预测资源量由2016年度的500万吨上升至2000万吨。

天道酬勤 硕果累累

在同事们的眼中,他是个工作狂,无论在室内还是在野外,同事们见到的他除了工作就是学习。每次野外踏勘,他的行李箱中总是少不了厚重的专业书籍和一盏台灯,结束一天的野外工作后,他还得总结一天的工作。

近年来,陈世强和他的团队先后发现了肃北县红柳峡、白台沟东、大敖包沟、大水峡北等超大型、大中型晶质石墨矿7处。除此之外,团队还发现了多处金、铅锌、铌钽、稀土等有色金属及“三稀”矿产地。甘肃省地勘基金中心已累计投资8000万元对其发现的晶质石墨矿床进行勘查评价,成为酒泉市晶质石墨产业的资源基地。这些成果为促进四勘院地质找矿新突破,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因为他的努力,连年来,他带领的团队被单位评为“优秀青年突击队”“优秀共产党员突击队”,为单位带出了一批地矿铁军。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付出了艰辛,回报也会很快到来。”面对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陈世强如是说。

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光芒。陈世强的青春年华在奋斗中折射出了绚丽的光辉。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