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见真章 ——看江苏省地矿局如何做好技术服务地灾防治工作
进入汛期以来,江苏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强降雨天气,地质灾害风险大幅提升。
江苏平原地貌约占85%,地质灾害隐患总体数量并不多,但人口稠密,城镇密集,人类工程活动对土体稳定性造成影响,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抢险救灾
作为江苏省地质灾害防御抢险尖兵,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以下简称“江苏省地矿局”)所属的九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已进入“战备”状态,技术人员24小时值守,运用“互联网+地质”技术加强对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
使命在肩
守护地质安全的逆行者
2015年,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地矿局先后在南京、常州、镇江、苏州、徐州、连云港、南通、淮安、盐城等九市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
强降雨是滑坡等突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汛期地灾防治工作是每年的“重头戏”。通过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江苏省地矿局9个中心提供技术服务,从而让政府部门科学安排今年汛期地灾防治“怎么干”,同时还承担着重要隐患点监测预警、突发地灾应急抢险等任务。
2016年7月1日,镇江中心技术人员在S308省道松林山路段发现附近某成品油输油管道发生位移,监测数据表明该边坡可能发生大型滑坡。灾害迫在眉睫,公安、消防等严阵以待,镇江中心快速调拨应急机械,经过四天四夜紧张抢险施工,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导致苏南五市短期“油荒”的重大险情。
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各中心技术人员连续作战,巡排查地灾隐患点479点次。疫情期间,他们深入摸排重要交通沿线410余处地灾隐患情况,调查面积724平方公里,总线路2038公里……他们是守护地质安全的逆行者。
科技赋能
打造前沿阵地的“智慧脑”
“溧水区白马-金山西麓LS23-LF02监测点数据异常,请核实。”2020年5月8日夜,南京中心值班人员刘刚收到这样一条地质灾害监测短信。监测数据超过了预设的安全值,刘刚立即打开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对该区域情况进行核查,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几分钟。
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掌握隐患点变化情况,并快速完成实时调查与数据分析,这得益于江苏省地矿局自主研发的地灾应急管理系统与多个地灾监测预警项目的建成。各中心先后在镇江跑马山、常州舜过山、徐州邳北希州石膏矿区、南通五山地区等地建立了自动化智能监测系统,每20秒监测一次位移数据,每5分钟监测一次裂缝变形数据,实时掌握地灾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在灾害发生前通过短信、APP发出预警,提升了地质灾害预警的科学性、及时性、准确性,也为当地政府疏散人群、减少损失赢得时间。
地灾监测网络的构建提升了“隐患什么时候发生”的预警能力,而精准防范地质灾害,还要提升“隐患在哪里”的判断能力。早在2017年,自主研发的南京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及手机APP就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系统实时更新每年巡排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及分析结果,为隐患点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技术人员和专家团队可以随时对比历史信息进行“云会诊”,政府管理部门也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查看隐患点各类信息,随时“寻医问诊”。该系统APP还实现了险灾情一键上报,用户只需要简单的“随手拍”就可以成为地灾隐患“预报员”“监测员”,能更好地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构建严密的群测群防网络。
经过不断调试升级,这套地灾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常州、镇江、徐州、淮安等市推广应用。江苏省地矿局正在研发地灾预警三维视频功能,将更加直观、真实地呈现隐患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该局积极对接地灾信息管理系统与智能监测网建设,并全面推广北斗卫星定位、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多参数采集系统,与南京大学开展合作,将先进的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应用到地灾监测预警中,依靠“互联网+地质”不断提升地灾防治能力和水平。
目前,江苏地矿大数据中心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建成后,地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获取更广泛、更高效的数据源,成为筑牢防灾减灾前沿阵地的“智慧脑”。
动若风发
建设防灾减灾应急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2019年12月,江苏省应急管理厅与江苏省地矿局签订应对地震和突发地质灾害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便捷、灵活、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共建一支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据预测,2020年江苏气象年景不容乐观,今年地灾防治工作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为此,江苏省地矿局各中心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充实应急物资储备,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技术力量和应急物资可在接警后1~2小时内到达现场抢险救援。
秉承“先行、探索、创造、奉献”精神的江苏地矿人,在一次次紧急行动中,敢打硬仗、善打硬仗、能打赢仗,从不畏惧困难挑战,越是艰险越向前,于无声处见真章。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