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开花结果”
◎ 本报记者 姜焕琴
10月12日,COP15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第一场媒体见面会在云南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的丰富实践和显著成果进行了介绍。
在媒体见面会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杨正权就如何在打造中国西南生态屏障方面当好排头兵接受了媒体记者采访。他表示,云南是中国西南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施了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发布了《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划定了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万平方千米,境内六大水系上游区特别是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约70%的面积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并积极开展了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公益林管护等,初步形成了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截至目前,云南省累计建成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县、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州、21个省级生态文明县(市、区)、61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29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20年森林覆盖率65.04%,森林蓄积量20.67亿立方米,全省森林资源数量质量持续提升,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图为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姜焕琴 摄
杨正权表示,云南省以改革创新助推生态保护和治理,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等改革,逐步构建了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同时,他表示,云南省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执法,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严格落实了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据杨正权介绍,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云南省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规划引导、制度保障、政策激励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深入推进低碳试点省、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等工作,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此外,云南省还严格控制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规模产能,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的重污染类项目落地,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全面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两高”项目上马。
见面会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就保护好鸟类栖息地、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国兰就守好绿水青山和转化金山银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就极小种群物种有效保护进行了介绍。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