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全国政协常委高鸿钧:鼎力实施“大科普战略”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前所未有。一个国家的科学普及程度,已成为决定这个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呼吁,要鼎力实施“大科普战略”。
高鸿钧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对“两翼”同等重要认识不足、同等重要制度安排不健全、科普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同时,一些社会群体的科学知识储备较少、科学思维不完善且科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在面对新兴事物时缺乏分辨信息、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上世纪60年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用普通农民都听得懂的语言普及“双选法”并广泛应用,成为我国科普工作的经典案例。去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通过天地互动方式开展太空授课,在全民中掀起了学习航天科技知识的热潮。”他认为,全民科学素质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内力”。而树立大众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的重要抓手与着力点。
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高鸿钧
强基固本才能根深叶茂,厚植沃土方可百花齐放。高鸿钧呼吁,“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国家,必须补足科普短板,铸牢科普之翼。必须牢牢把握‘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的理念,站在时代高度定位科普工作,制定实施‘大科普战略’。”他建议,一是将“大科普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明确其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定位,加快修订《科普法》及其配套实施政策,以法制化、标准化强化各类科普主体责任,并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将科普指标纳入国家各类规划,切实做到科创与科普“两手抓、两手硬”。二是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下沉科普工作重心,把科普主战场放在基层。激励广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创制高质量科普作品,以短视频、曲艺、小品、脱口秀等大众触手可及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与“文化下乡”和社区文体活动相结合,最大范围传播科学知识,将科普工作做到“田间地头”。三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利用其高水平科学家团队和雄厚科技资源优势,将科普工作作为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大学、国立科研机构、重大科学设施和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应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鼓励各级科协及学会主动参与开放日、科技周、“科普大篷车”及央视科普知识竞赛等常态化科普活动,面向多类群体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四是推进科普的国际交流与智库合作,发挥“一带一路”科技联盟作用,推进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建设。借鉴国际优秀科普经验,整合全球优质科普资源,贡献中国科普方案,用科普手段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与制度优势,形成全领域行动、全民参与、全媒体传播的共抓、共建、共享大格局和大合力,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科普作品专业化、科普形式时代化、科普对象大众化、科普活动基层化,形成全民讲科学的良好习惯和社会氛围。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