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 绿了老矿区 清了新丰江
——广东省韶关市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纪实
◎ 冯建奎
早春时节走进广东省韶关市新丰江流域(梅坑镇)陶瓷土矿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工程项目现场,满山遍野的植被已生机盎然。路过此地,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矿场,水土流失严重。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彰显了韶关市修复矿山生态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的成功。
“像这样的工矿废弃地还不止一个,新丰县共有5个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复绿成效显著,而梅坑镇的矿山复垦项目不过是我市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一个缩影。”韶关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当地紧紧围绕北江流域、东江流域和拟建的南岭国家公园区域,布局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进一步提升了粤北南岭山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韶关大宝山生态修复后
坚持问题导向,优先开展矿山环境治理
资料显示,韶关地质构造特殊,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锌都”。过去是华南地区的重工业基地和原材料产地,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煤炭、铁矿石和铅锌矿等矿产资源。但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认识和技术的局限,矿山开发利用也带来了地质环境破坏、植被减少与生态毁坏、占用与破坏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针对无序矿山开发造成的突出问题,当地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修复计划,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21年12月底,国家部委下达的试点绩效目标已全部达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已完成378.2公顷,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71.97%,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77.03%,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面积达527.93公顷。
在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当地有关部门参考安全、生态的优先序,进一步以生态问题为导向遴选相关工程项目,通过试点工程优先解决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安全的问题。针对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当地有关部门通过收集各县(市、区)不同类型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需求,结合现场调研、会议讨论和专家咨询,明确各类矿山治理的优先序,优先安排资金治理存在地质隐患或威胁生态安全的矿山,例如硫铁矿、砷矿、铅锌矿、稀土矿等,较好地解决了韶关市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遗留矿山问题。
强化试点推进,坚持示范引领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韶关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总体成绩显著,依据“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原则,探索形成了生态保护修复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韶关经验”。
新丰江流域(梅坑镇)陶瓷土矿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工程项目实施之前土地损毁、水土流失严重。立项后,修复方案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通过“生物治理+工程治理”的综合治理手段,以恢复原有地表植被为主,辅以微地貌整形、地表水系疏通,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矿区水土流失对下游村庄及新丰江流域的影响,对保护新丰江水源涵养地、改善新丰江的水质具有重要作用,为周边地区治理矿区水土流失问题提供了借鉴。
目前,当地初步建立了政企合作的历史遗留矿山问题治理模式。在国家部委、广东省和韶关市的政策和资金推动下,大宝山新山片区项目施工单位通过与中山大学联合研究,创新开发出“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通过在土壤中注入抑制产酸的微生物群落,随后建立的植物生态系统降低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从源头上大幅减少酸性废水与重金属污染,有效解决了多金属矿山严重酸化土壤植被复绿世界性难题。“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得到地方政府、媒体、企业的高度评价。
韶关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当地将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理念、技术路线、后期管护、经费投入、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充分立足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实际,从项目背景、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及实施启示等方面,高度总结、深入提炼、系统梳理矿山生态修复的韶关经验和做法,确保工程发挥长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