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日特刊 | 绿色,让矿山与乡村共生共美
◎ 首席记者 王琼杰
核心阅读:我国矿业行业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实行矿地融合发展,坚持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保护并重,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绿色矿山建设日新月异,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蓬勃兴起。尤其是一片片矿业废弃地经过整治和修复,或成为一片片土地肥沃的希望田野,或变为一座座山清水秀的金山银山。
六月的荆楚大地,荷花初绽,荷香扑鼻。
今年6月,随着450万吨氧化钙项目一期工程的投产,湖北武穴民本集团的马口新型建筑建材产业园变得热闹非凡起来。现代一流的生产加工厂区,全产业链条的绿色发展模式,络绎不绝的考察学习人群,让马口新型建筑建材产业园甫一建立,就承载起了建设绿色矿山、打造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厚望。
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集矿山开采、砂石骨料和精品机制砂加工、氧化钙生产、建筑固废与尾矿废石综合利用等于一体的新型建筑产业园,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氧化钙项目,竟然是民本集团在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过程中,通过对1650亩废弃矿区进行综合整治后打造而成的。
这只是我国矿业行业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实行矿地融合发展,坚持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保护并重,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个缩影。
绿色矿业扮靓希望田野。事实上,这几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矿业行业发生了以绿色发展为主基调的颠覆性革命,绿色矿山建设日新月异,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蓬勃兴起,尤其是一片片矿业废弃地经过整治和修复,或成为一片片土地肥沃的希望田野,或变为一座座山清水秀的金山银山。
绿色矿山点燃绿色梦想
6月的甘肃陇南,枝繁叶茂,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绿色第一矿”的金徽矿业就坐落在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徽县境内。
走进金徽矿业,只见整个矿区鲜花盛开成堆,草色青翠接云,鸟语花香悦人,俨然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难以置信的是,这个现在已成为美丽景区的金徽矿业,竟然是在一片荒芜的穷山沟上建立起来的。
据了解,金徽矿业在建矿伊始,就确立了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安全型、旅游型、数字化”绿色矿山目标,按照“一次建成、避免今后打补丁”的原则,建成了一座“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绿色矿山。他们注重理念引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资源开发全过程,建设“景区式”矿区,实现了矿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地下工厂、地上花园,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金徽矿业还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探索出了“矿区变景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绿色开发和产业绿色发展新模式,实现了由“注重资源开发”向“资源环境并重”、由“粗放浪费”向“集约高效”、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矿群关系紧张”向“和谐共建共享”的根本转变,让荒山变成了日进斗金的金山。
“我们始终坚持边开发、边修复、边治理的原则,修建山体护坡4万多立方米,绿化面积80多万平方米,消除了人们对矿产资源开发脏乱差的印象。”金徽矿业董事张世新介绍,2017年,该公司被工信部评为全国首批绿色工厂,同时被原国家旅游局定为4A级工业旅游景区。金徽矿业实行封闭管理,不设露天堆场,工作区与生活区合理分布,地下是工厂,地上是公园,只听鸟鸣不闻机器轰鸣,矿山在绿色变革中收获了生态和经济效益。
事实上,这几年来,我国多个矿山企业在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把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统筹集合,不仅有效盘活了一大批工矿废弃地,缓解了建设用地紧缺状况,还通过对矿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开采,以及废土废渣的综合利用,整治开发出了一大批高效农田或建设用地。与此同时,这些矿山企业还通过对废弃土地恢复治理,种草植树,美化环境,打造景观,彻底改变了矿容矿貌,进一步提升了绿色矿山的颜值和含金量。
武穴民本集团通过10多年的矿山开采,形成了大量的采场废弃地,加之原来其他已关闭的废弃地,总共有近2000亩的工矿废弃地亟待整治和开发利用。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自2018年以来致力于走绿色循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之路,统筹矿区范围内的“山水林田湖港”资源配置,整治1650亩废弃矿区为工业用地,打造马口新型建筑建材产业园。马口新型建筑建材产业园通过砂石产业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构建砂石骨料4.0+体系,建设集矿山开采+砂石骨料+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制品、构件制造+PC建筑+氧化钙+高新钙、海绵城市透水产品+矿山生态修复等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建材产业园,推进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实现建筑固废、尾矿废泥的最大化利用,通过产业支撑、共享,实现绿色矿山可持续发展。2021年10月,该公司年产3000万吨机制砂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今年5月,该公司的450万吨氧化钙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据了解,这几年来,陕西、山西、宁夏等西北产煤地区的一些煤矿企业,利用开采过程中的废土、废渣、煤矸石等,填沟造地,植树造林,重塑环境,不仅建设出了高水平的绿色矿山,还打造起了一道道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一些露天开采的铝土矿、砂石矿,扛起生态恢复治理的重任,通过废土废渣填充和土壤改良,开发出了大量的高效农田,有效缓解了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矛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国土资源部在广西平果铝开展的铝土矿采矿临时用地的创新实践,既满足了矿业开发用地需要,又有效保护了耕地,提升了土地质量,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我国矿业用地制度的改革,为全国类似条件的矿山企业解决采矿用地问题、缓解当地土地供应紧张局面,以及矿业用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样板。”业内人士表示。
废弃矿区变身金山银山
一串串葡萄似珍珠般悬挂在藤条之上,苹果林的苹果已有鸡蛋般大小。虽然才是6月,但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镇后等齐村附近的果树林里已呈现出丰收景象。很难想象,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遍布尾矿废石的废弃铁矿坑。
泗水县圣水峪镇原有小型采矿企业200多家,2008年底泗水县含铁辉长岩矿集中关停后,露天采矿形成的废弃矿区达数千亩,废弃矿区内的土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安全等问题突出。为解决废弃矿区地貌生态环境问题,缓解耕地矛盾,2011年山东泗水惠丰农业开发工程有限公司在泗水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圣水峪废弃矿区的土地修复项目,秉承“土地修复、固废利用、新型建材、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的原则,探索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发展模式,开创了国内首例非财政投资下的“土地修复、固废利用、以工补农、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几年来,该公司累计投资2.2亿元,流转农田土地6000余亩,高标准整理完成土地2000余亩,发展葡萄、樱桃等生态农业1700余亩,淡水养殖200余亩,水肥一体化现代农业200余亩,不仅让废弃矿坑变成了绿水青山,还让其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带动了周边3个村庄200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事实上,这几年来,许多地方及矿山企业跟泗水县一样,把矿山废弃地综合开发整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开展恢复治理工作。山东南部、河南东部、江苏北部等一些煤矿塌陷区和废弃地比较集中的地区,因地下水位比较浅,采煤过后形成了大量的积水,这些地方本着“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耕则耕”的原则,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让一片片曾经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废弃地摇身变成了鱼塘、树林、绿地或高效农田。而浙江等南方的一些地方,则把矿山废弃地开发整治为建设用地,有的建成了工厂,有的建成了宾馆,有的则办起了民宿,成为了当地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风水宝地”。
河南永煤公司把沉陷区综合治理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环保工程,坚持“地企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全力推进沉陷区治理。他们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农用地+建设用地”“农用地+养殖用地”的复垦模式,综合运用疏排法、挖深垫浅和矸石充填复垦技术,先后完成沉陷区治理面积2.25万亩。他们创新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将沉陷区治理与生态休闲旅游、现代服务业相融合,打造沉陷区治理示范工程。其中,利用城郊煤矿塌陷区建成的日月湖生态旅游景区,被评为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示范工程。
而对永城市韩庄村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永煤公司则进行水稻种植,这是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工程。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沉陷区土地综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从2020年开始,永煤公司通过引进第三方投资及技术治理,在沉陷区开展了水稻、莲藕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在2020年开发利用沉陷区土地322.46亩的基础上,去年永煤公司积极协调各方关系,新增开发利用沉陷区土地1206.7亩。根据土地平整进度及种植季节要求,新增水产养殖面积447.95亩,水稻种植面积380.3亩,莲藕种植面积206.5亩,其他种植面积494.68亩。
“绿色建设,不仅是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保护耕地、改善民生福祉、造福人民的民心工程。我们坚持把‘真金白银’花在‘刀刃’上,让企业发展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共促进,通过总结好、发挥好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永煤模式’,以点带面扩大示范辐射范围,引领和带动周边企业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真正让塌陷区变成农民增收的幸福地,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两山论”发源地的浙江省安吉县,今年端午节热闹了许多。梅溪镇红庙村深蓝一号咖啡馆内,香气四溢,人头攒动;绿野之间,阳光明媚,人影匆匆。这个昔日无人问津的废弃矿坑,如今摇身一变,一跃成为了旅游打卡地。
“这个假期,我们‘小冰岛’共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日接待量最高达到8000余人次,咖啡馆日营业额5万元以上。”梅溪镇人大主席章军平开心地介绍着“小冰岛”的发展情况,言语中自豪满满,“我们将废弃矿坑作为资源入股,与企业合作,实施了融合露营、咖啡及烧烤等多种休闲模式的‘深蓝计划’,企业每卖出一杯咖啡,村里就得到49%的分红。”
据了解,2019年,安吉县人大在开展生态复绿检查工作中发现,梅溪镇红庙村一处矿坑崖壁苍苍,如一幅水墨画;湖水碧绿,像一颗心形翡翠,资源条件十分优越,就建议因地制宜,综合开发。该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属地的高度重视,生态修复被叫停了,取而代之的是部门和乡镇对矿地利用的深入研究。
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去年2月矿坑突然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爆火,吸引了大批游客自发前往游玩、摄影。他们按照充分发挥矿坑风貌优势、发展旅游业、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的原则,对废弃矿坑改造包装后,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今的红庙村,麦田种出了风景,露营烧烤集聚了人气,咖啡带来了收益……废弃矿坑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因地制宜,打造美丽景区,让残山剩水变成金山银山,是矿区废弃地高效开发利用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河南息县“天池”胜景就是成功的范例。由于息县的濮公山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在过去的20年里,当地矿山企业对濮公山进行了过度开采, 昔日的主峰地段变成了深坑,积水后成为水域。 矿山关停后,在濮公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天池近20个,面积从1000余平方米至150000平方米不等,最深处水深可至80米。这几年来,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省自然资源厅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实施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建起了濮公山地质公园,昔日的残水现在变成了美丽的“天池”,成为当地市民游玩的景点。
还有河南省辉县市凤凰山景区,原来是一个人见人躲的矿区废弃地,从2006年开始,当地先后实施四期凤凰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最终将其打造成了省级和国家级矿山公园。如今的凤凰山,百花盛开,芳草萋萋,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新乡市也得益于凤凰山这个“后花园”,城市品位迅速提高,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当前比较红火的徐州潘安湖风景区,原为污水横流、荒草丛生的采煤塌陷区域。当地政府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游则游、宜建则建、宜生态则生态”的原则,采用“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模式进行综合整治和改造,将采煤塌陷区治理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潘安湖由采煤塌陷地蝶变为国家4A级湿地公园后,知名地产企业相继入驻,着力打造2.6万亩集旅游、养老、科教、居住于一体的科教新区。徐州市东珠山为历史采矿遗留下的废弃矿山,地形地貌遭到破坏,同时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当地政府以“修复生态、覆绿留景、凝练文化、拉动经济”为原则,建成了日潭、月潭、珠山瀑布、山间云梯等,成为遗址公园的亮点。现在的珠山宕口不仅生态环境改变了,起到了筑巢引凤的效果,很多知名企业也选择入驻徐州,还带动了周边土地价值提升。
矿地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侵占耕地、破坏生态,是传统矿业开发多年来固有的标签。如今,我国许多地方及矿山企业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通过顶层设计、矿地融合、协调发展,不仅恢复了大量的高效农田和建设用地,还重塑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江苏省是我国矿地融合起步较早的省份,该省矿地融合的“徐州模式”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据了解,江苏省“矿地融合”起始于2014年,最初由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中提出的矿政和地政统筹管理模式演化而来。2017年6月,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创新“矿地融合”工作的意见》,在全国首次提出并率先实践“矿地融合”。
据调查,江苏省的“矿地融合”坚持规划引领、矿地一体、双向互动和因地制宜原则,围绕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导向,立足矿地双方需求,统筹规划和部署工作。同时,树立矿地一体化资源统筹管理新理念,促进矿地多层面、多领域有效融合,实现矿地双方优势互补、协调互动、融合发展。遵循矿地内在规律,强化决策咨询论证,依托重大项目科学引导“矿地融合”。依据区域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需求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矿地融合”。
江苏矿地融合带来的是一系列“化学反应”。近几年来,江苏省“矿地融合”注重激发叠加效应,使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提升多元效用。徐州市“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促进矿地和谐一体化”目标,开展园区及其周围的国土资源与地质矿产、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查明示范区内地质基础条件、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工矿废弃地利用潜力、工农业人口及经济发展现状、地质环境承载力、城镇建设人居适宜区等,向地方政府提出了综合利用园区及其周围的矿产资源,盘活现有工矿废弃地,综合布局工业建设、交通路网和居民生活区等,实现园区建设与城镇发展相融合的建议。宜兴市“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新的探索,向矿山宕口要用地空间,变“大地伤疤”为“生态绿地”,实现资源再利用。该市拥有130座矿山宕口,“矿地融合”中的矿山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坡体复绿,而是包括对露采坡面、涉矿土地、坑塘水面、矿山周边等范围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其中,白云洞矿山修复治理仅农用地即可新增1800亩。淮安“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以“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为核心,开展了地表土地、地下矿产、盐穴地下空间等多种资源协同利用的创新实践。其中,下关岩盐矿区示范工程已释放地面占用土地面积330亩,回收、转化利用氯化钙等资源逾800万吨,预计最终可提供开发的土地近1300亩,价值26亿元左右。
而广东东升集团顺兴石场在矿地融合方面也迈出了可喜步伐。他们在现有砂石骨料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后续产业的植入和跟进。他们通过积极对接当地总体规划,从矿业纵向延伸、横向跨界融合多维度出发,将企业发展与当地政府的产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紧密结合,在矿业上游(研发孵化)和下游(砂石关联产品深度加工及制造服务业)产业延伸发展上,以及“矿山+旅游”的横向跨界融合发展上,都与当地政府的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和着力发展森林乡村度假、乡村文化体验、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业的战略定位紧密配合。
砂石矿山关闭之时,也是新的业态形成之日,从而有效盘活了矿山用地,让矿山用地变成了新的风水宝地。目前,顺兴石场对原来的闭坑进行了生态修复,在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商务教育、休闲度假及相关公共事业等社会功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完整矿业产业生态圈层。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