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打造“生态公园” 筑牢矿区“靠山”
——河钢矿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 本报通讯员 高猛
从毓秀研山到巍巍太行,从滦河之滨到七里河畔,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一座座现代化的绿色矿山点缀其间。放眼望去,矿区与周边环境愈加和谐。
近年来,河钢矿业牢固树立“资源开发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矿山开采利用与生态修复治理同步”的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擦亮企业“绿色名片”,全力打造矿山“生态公园”。
河钢矿业矿区航拍图
扬尘防治洗净矿山“铅华”
“这么近的距离,几乎看不到扬尘。现在我们矿每两个铲装点至少配备一台洒水车,对料堆进行提前浇灌,确保物料湿润;铲装设备也安装了便携式自动雾炮装置,有效抑制扬尘。这在几年前根本不敢想象。”在河钢矿业司家营铁矿采场,采矿作业区环保员李俊峰用朴实的话语向外部参观人员表述着环境治理取得的可喜成绩。
为确保排放指标达标,该矿对所有产尘点进行梳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建立三级网格长和网格员管理制度,根据粉尘排放特点,分门别类制定抑尘措施。采用高效爆破抑尘车实施就地抑尘,不同爆区优化爆破抑尘车布点,加强抑尘效果;运输道路采用碎石、石粉等材料硬化,平整压实,主干道喷洒氯化钙吸湿盐溶液抑尘,实现30千米/小时行驶不颠簸、不起尘;破碎、筛分、干选、辊磨等设备全部置于封闭厂房内,固定皮带及转运站点全部密闭,转运站点设置喷淋抑尘或负压除尘装置;优化检测点,已建立网络化检测点11个,安排专人进行监测。
司家营铁矿扬尘治理只是河钢矿业扬尘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钢矿业采取源头抑尘、过程降尘和末端收尘的综合防尘措施,完善破碎、筛分、选矿、物料运输等生产环节的粉尘治理改造,切实抓好矿山生产全过程污染物管控。完善环保信息化设施建设,安装扬尘污染在线监测设施63台套、视频监控系统55台、治污设施分表计电系统106台,全部与政府监管部门联网,真正实现了实时监控。
技术创新引领环保“脉动”
“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你们这不仅是花园式工厂,更是宜居型企业!”参观人员感叹道。
据了解,河钢矿业采取环形全封闭堵水注浆帷幕、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工艺装备大型化及现代化水净化处理及地下深层回灌等四大措施,解决了大水破碎矿床安全高效绿色开采难题。
“在矿山设计上,我们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加工理念,采矿系统大量使用无人驾驶机械作业,将矿石破碎设在井下,避免了对地面的噪音、粉尘污染;为实现矿井水合理循环利用,投资3300万元引进国内冶金矿山首套纳滤膜水净化处理技术,将井下排水净化处理后进行地下深层全回灌,采矿、选矿用水、尾矿回水全部为封闭式循环使用,实现废水零排放,有效保护了区域地下水资源也维护了地方区域生态平衡。”河钢矿业环保科长王再广介绍。
河钢矿业高度重视科技手段和先进工艺在生态环保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在看得见的环境保护中实现“绿色”,更要在看不见的装备、工艺、技术和产品等方面做到全面“绿色”。面对采矿条件复杂、生产体系庞大、采掘环境多变等诸多挑战,该公司积极构建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体系框架。一些先进的智能仪器仪表,生产、办公软件系统在多座矿山得到良好应用,为绿色矿山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态修复打造绿色“氧吧”
在河钢矿业庙沟铁矿地勘作业区办公室内,作业长吕刚正伏案工作,眉头紧锁。窗外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不一会儿,密密麻麻的雨珠划过天空,大雨持续了一小时。吕刚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草籽已全部运到西排土场,请各作业区安排人员领取播散,并做好养护。”第2天7时20分,吕刚早早将草籽运送至西排土场,嘱咐大家趁着地面泥土湿润,快些把草籽种下去,让这片土地变得更绿。播种工作结束后,他又来到西排土场坡脚下一片杨树林。为保证树木栽种后有人负责,吕刚给树木制作了“身份证”,上面详细写着种植责任单位、责任人、养护期限。
河钢矿业大力实施露天采场、排土场、尾矿库区域的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棒磨山铁矿排土场和尾矿库由当地政府牵头引进第三方进行治理。项目完成后,复垦耕地3200亩,治理区域建成土地平坦、便于耕作、路渠纵横、生态优美的国营农场和农业观光园。截至2021年底,累计完成生态治理面积773.89万平方米。
四季有绿,三季有花。首钢矿业一座座矿山“生态公园”竞相斗艳。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