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地质情怀 | 为新疆石油地质事业筑守丰碑
◎ 刘军平 王泓 周春蕾
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在准噶尔盆地长达70年的勘探历程中,一代代石油地质工作者秉持报国的赤诚情怀,在这片曾经“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荒原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大油田,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筑牢了基础。
在新疆油田馆藏档案中,保存着数以百万计的地质档案。这些油气勘探开发地质档案,是我国实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极其珍贵的信息资料,是几代石油人的地质认识和智慧结晶,是国家、企业基础数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百年之际,新疆油田档案中心作为石油地质资料保管机构,启动了《油田家谱》档案专题编研项目,通过对馆藏历史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梳理、编研,展示石油地质工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现34个油气田的过程。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滚滚工业油流,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为了这一天,来自五湖四海的第一代石油人来到克拉玛依,在苏联专家的带领下组织地质调查队,持续五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加依尔山南麓黑油山一带进行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地调处克拉玛依区地质报告》《1952-1953年中苏石油公司地调处克拉玛依构造钻井报告书》……这一本本泛黄的地质档案,无一不宣示着石油地质工作者找油的决心。
1951年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4/51地质详查队在苏联专家莫依先科带领下,前往黑油山地区进行油气检测。队员们在黑油山地区完成了1∶2.5万的地质详查工作,填图210平方千米,发现地面构造13个。地质详查队描述了这一地区的油气苗和沥青丘,对该区含油远景评价很高,认为“在黑油山地区有大量天然气出现,说明其下可能存在着工业油藏”。
1952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苏联专家库申带领一支电法勘探队,在沥青丘以南地区对390平方千米的区域进行地质详查,确定了中生界底层向东南倾没的总趋势,首次完成了自独山子到克拉玛依的区域性大剖面,提出了中生代沉积底层在南部厚度可达数千米。
1954年,为了进一步查清黑油山(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地质和含油情况,由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任队长、张恺任地质师的4/54地质调查队前往黑油山地区进行勘察。这支队伍在该地区完成了2150平方千米1∶10万的地质普查,充分收集了野外资料。在总结前人已经做过的地质、浅钻、电法、重磁力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他们对这一地区的构造和生储油层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关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在石油生成、运移和储存方面统一而完整的概念:认为黑油山(克拉玛依)—乌尔禾属于盆地北部地台区,这一地区的沥青丘、沥青脉和沥青砂岩露头,都是石油在盆地中心生成后汇聚和运移过程形成的;丰富的油条和液体石油的连续析出,说明不是油藏被破坏了而是石油的大量聚集。乌瓦洛夫等人进一步指出,这一地区含油远景很好,最有希望的是沥青丘露头以南、玛纳斯河以北3030平方千米的广大地区,建议在这一地区进行详细的地球物理工作,展开探井钻探,并提供了所选定的3口探井井位,其中就包括后来出油的黑油山1号井(今称克拉玛依1号井)。
1955年3月,由王克恩、王秋明、王连壁等地质工作者测定黑油山1号井井位,作出地质技术设计,设计井深为1000米,目的层为侏罗系;苏联专家潘切亨娜作出钻井设计。设计方案经新疆石油公司代总地质师杜博民批准后实施。
1955年6月14日,一支由8个民族36名青年职工组成的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1219钻井队在队长陆铭宝、副队长艾山带领下进军黑油山,承担1号井钻凿任务。
1955年7月6日,一号井正式开钻,在井深517米处钻穿侏罗系和三叠系底层进入古生界;10月29日试油,出现油气显示,10月30日喷出油气流——沉睡亿万年的黑油山,终于被在浩瀚荒原艰难跋涉的石油人以顽强不屈的毅力彻底唤醒!
此后的几年间,在准噶尔盆地先后发现白碱滩、乌尔禾、红山嘴等多个高产油区,原油产量连续攀升,到1960年达到166万吨,占当时全国年产量的40%,为新中国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提供了最为可靠的资源基础,在新疆乃至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当之无愧地具有划时代意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疆油田石油地质工作者先后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东部发现了火烧山油田、北三台油田、彩南油田等。1992年12月14日,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石西1井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准噶尔盆地又一个亿吨级油田——石西油田横空出世,成为准噶尔盆地腹部发现的第一个整装油田,继彩南油田之后的第二个整装沙漠油田。石西油田从发现到投入开发,不仅让一代石油地质工作者圆梦准噶尔盆地腹地,还在亘古沙漠中创造了一个绿洲奇迹……
光阴荏苒,岁月不负石油人!
2012年,新疆油田地质工作者部署在玛湖凹陷区的玛131井首获工业油流,标志着玛北斜坡区百口泉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玛湖油田是新疆油田公司历经多年勘探攻关,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中心区发现的10亿吨级砾岩油区,它的规模和质量所承载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可以媲美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对玛湖地区的勘探可以追溯到1989年。当年,《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老区挖潜深化勘探技术研究》课题启动,研究认为,西北缘斜坡区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区域。但是,受当时地质理论认识、开采技术所限,勘探工作持续20多年,依旧没有出现一口能够稳定生产的油井。
2005年以来,新疆油田公司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1380人的攻关团队持续攻关,终于在2012年见到了成效——玛131井的成功,拉开了凹陷区油气勘探的序幕。随后,玛18、盐探1、玛中2、玛湖013等一批位于凹陷区的油井相继获得高产工业油流,玛湖凹陷区迎来勘探成果的迸发期。
2017年12月27日,在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的“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与玛湖特大型油田发现”成果鉴定会上,马永生、贾承造等9名两院院士及其他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玛湖凹陷区是克拉玛依石油人多年的梦想,如今它已承载起克拉玛依对未来的憧憬。一个萦绕在克拉玛依石油人心中20多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地质勘探从最初的“看不见”到“看得清”,再到如今的“看得准”,地质工作者们付出了近7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近年来,新疆油田石油地质工作者进一步证实了“准噶尔盆地不仅富油而且富气”的科学判断,初步呈现出“满盆油、半盆气”油气分布格局。由此,准噶尔盆地将踏上新发展征程。
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探寻、查找、梳理、展示准噶尔盆地34个油田的发现历程,手捧那一卷卷发黄的卷宗,仿佛穿越了一道漫长的时光隧道,让地质资料管理者与石油地质工作者进行了一次时空的对话,向他们、向世人诉说出对石油地质工作者的无比敬意。
他们怀着为祖国寻找大油田的赤诚忠心,以无惧万难的英雄气概,立誓“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在这片大漠戈壁上,直面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挑战。与此同时,他们也共同创建了一座充满生机的英雄城市——克拉玛依。这个当初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荒凉戈壁,如今已然是一幅风情多姿的诗意画卷,克拉玛依有了不屈于自然的石油人,终将成为英雄之城、锦绣之城、诗意之城。
(作者单位: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中石油新疆油田、中石油资料中心)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