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矿业是矿业文化的一股清流
——浅论中国矿业文化及其发展之四
◎ 赵腊平
重温中国近代矿业一百余年(1840-1949)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惊喜的发现,从筹备建党的时候起,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矿工,重视矿山,重视矿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一开始就与矿业结下不解之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矿山是我党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
李大钊是我党最早深入矿山开展工人运动的共产党人之一。他的家乡离开滦矿区不远,从小对煤矿工人的苦难耳濡目染。
1920年和1921年之交,李大钊在从北京回家乡乐亭的途中,在唐山“向开滦的煤矿工人宣传介绍了十月革命的意义和经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煤矿工人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组织起来、结成团体,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在李大钊的亲自指导下,1922年,开滦煤矿成立了河北省最早的党支部——唐山矿党支部,成为点亮百里煤海的红色火焰。10月23日,罗章龙、王尽美、邓培组织发动开滦五矿3万余工人,举行了历时25天的开滦五矿工人同盟大罢工。这次大罢工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矿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矿山又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因此,不仅是开滦煤矿,安源路矿、水口山铅锌矿等矿山都是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的1921年秋天,毛泽东同志按照党的一大关于“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的精神,来到安源路矿开展工作。随后,党又派刘少奇等同志到安源常驻,先后在工人中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共产党支部,成立了工人俱乐部。1922年9月14日凌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中国共产党派出刘少奇为代表与路矿当局进行谈判,最终答应了工人提出的13项条件,罢工取得了完全胜利。安源路矿全体工人团结起来,形成了以中共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工人俱乐部为公开组织形式的阶级队伍。
1930年秋天,毛泽东和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安源休整,帮助建立安源市苏维埃政府。当时有148名矿工组建成工农红军第一个工兵连,开上井冈,转战南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位于湘南千年古镇水口山,被誉为“中国铅都”。1921年10月中旬,毛泽东到衡阳指导建立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党小组时提出,到水口山矿去,建党要与工人结合起来。1922年4月,毛泽东首次来到水口山,了解铅锌矿工人疾苦,点燃了工人运动的火种。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的喜讯鼓舞了水口山铅锌矿的工人。11月27日,湖南水口山工人俱乐部在康家戏台举行成立大会。12月5日,俱乐部发布罢工宣言,12月27日,矿局被迫承认工人俱乐部所提18项条件,罢工取得彻底胜利。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如此评价:“中国矿山虽多,唯有全部组织的,只有江西之安源及湖南之水口山二处,而水口山铅锌矿罢工,其雄壮不亚于安源。”
1928年,宋乔生等成功领导水口山工人起义。随后带领起义工人和农民建立了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正是这支游击队,书写了“八百矿工上井冈”的传奇。在井冈山上,工人们发挥技术优势,组建军械所,修造武器,创办了人民军队最早的兵工厂。水口山工人武装被编为红四军军部直属特务营,是后来中央警卫团的前身。
二、矿山为红军的发展提供经费支持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准备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随着红军的扩大,经费来源给共产党人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
转战赣南途中,毛泽东、朱德见到了晶莹闪亮的钨砂。毛泽东激动不已:“若得赣南钨矿资源,何愁给养没有着落?何愁革命不能成功?”在率领红四军扭转长期被动局面后,决定抓住时机,解决经费问题,巩固扩大赣南革命根据地。
中共赣南特委把工作中心转移到钨矿主要产地。从1930年12月起,中央苏区控制了大部分赣南钨矿资源。
1932年初,毛泽东派他的弟弟毛泽民到赣南调查,动员了500多名工人,成立公营铁山垅钨矿,这是苏区第一个公营钨矿,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国有营利性企业。
1932年2月,毛泽东核准时任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又来到仁凤山,一手创建了中华钨矿公司,创新生产经营体制机制,选拔一批红军、矿工骨干充实干部队伍,极大地调动了矿工的积极性。据估算,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增强了苏区的财政实力。
三、矿业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急需的矿产
红军实现胜利会师之后,为了解决军民所需燃料和军工生产所需的矿产资源,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条件允许的矿业生产活动。这个时期主要开发利用的有煤矿、铁矿、石油、盐矿等矿产。
1935年4月28日,刘志丹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延长、永坪,接管延长油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后,迅速组织恢复延长和永坪两地的石油生产,炼出了煤油、擦枪油、蜡烛、石墨等产品,供应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各部队。
为了发展矿业,1939年,中央决定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1941年,科学院在大学部设地质矿冶系,培养地矿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成立陕甘宁边区地质矿冶学会。中央军委也在军事工业局设立第一科,配备地质人员汪家宝专司地质采矿。陕甘宁边区政府还设立建设厅工矿科,负责地质、采矿及安全等管理。
1941年9月,陕甘宁边区地质矿冶学会组织地矿专家在边区境内开展了首次大面积矿产地质调查,对边区的地质及煤、油、铁、油页岩等有了基本了解。之后,他们在关中衣食村至赤水50多公里的矿带上,找到了焦煤、铁矿、耐火粘土、熔剂灰岩、硅石等矿产资源。同时,陕甘宁边区的盐、石膏、泥煤、芒硝、油母页岩、锰矿等找矿工作,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1941年,陕甘宁边区提出石油产量要比1940年增产3倍的目标任务,并派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派专家去延长协助完成任务。之后,陕甘宁边区地质矿冶学会在延长西南七里村一带找到两口高产井。从1939年至1946年,延长共产原油3155吨、汽油164吨、煤油5120吨,其中延长石油成为陕甘宁边区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据1943年统计,边区煤矿有100个矿井,矿工1891人,月产煤7600吨,所产煤主要用于军民用燃料,少数用于炼焦供炼铁厂使用。
为了解决边区军民用盐问题,陕甘宁边区成立了盐务局,开发绥德和“三边”(定边、靖边、安边)一带的盐矿,仅绥德三皇茆盐矿面积1200余亩,有盐井116口。1945年,陕甘宁边区产盐60万担,山东解放区产盐309万担。三五九旅曾在三边开垦采盐,解决了200多万军民的食盐问题,用食盐换回粮食、药品等物资,还向边区政府缴税3000余万元,对边区政府的贡献最高达到90%,被毛泽东誉为“定(边)盐(池)是边区的经济命脉,是中央第一财政”。
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建设炼铁厂(建在瓦窑堡),先组成建厂筹备处,1945年春,边区政府在瓦窑堡建成日产一吨灰生铁的“西北铁厂”。
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日本投降后统一改称为解放区)共有19个,不仅陕甘宁边区取得丰硕成果,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矿产开发成效也很显著。
1940年至1943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展多处地质矿产调查,根据地开办的小煤矿就有472个,日产煤达2739吨。在河北内丘发现一处硫磺铁矿,很快就得到了开采。后又在和顺地区发现有煤矿和铁矿,又办起了铁厂。
1945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府颁布《太行山区的采矿条例》。其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煤矿、金矿、铁矿、盐矿均有发展,并于1944年8月举办了抗日根据地第一届工业展览会。
晋绥边区建设了许多煤矿,到1944年已有336座,还办了铁矿、钢厂。1945年产铁250万斤,完全满足了当时军工生产对铁的需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在山东和东北根据地,煤矿、铁矿、金矿、盐矿等矿业生产活动也都有所发展。在十四年抗战中,中共胶东特委与日伪汉奸进行斗争,争夺招远的黄金资源,抗战期间秘密运送数十万两黄金到延安。
四、矿业为我党取得全国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政府先是从日本人手上接管了一批矿山,后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又从国民党手中接管了一些矿山,并迅速恢复生产。
1947年9月,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延长石油厂又回到人民手中。1948年延长石油厂恢复生产,当年生产原油158吨,汽油产率提高到21%。1949年,延长石油厂在七里村打井4口,一些老井得到加深和改造,实现年产原油820吨,年产汽油176吨,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军向西北进军。
1948年,东北解放区成立东北煤矿管理局。据《中国矿业史》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49年9月,东北地区煤矿已恢复矿井174个,占全部矿井的82%;华北地区恢复矿井44个,占总数的60%。辽宁海城和山东掖县的滑石矿、黑龙江柳毛的石墨矿都恢复了生产。东北解放区杨家杖子钼矿、石嘴子铜矿、青城铅锌矿和沈阳冶炼厂、葫芦岛锌厂、苏家屯有色金属冶炼厂、沈阳造药厂等19个厂矿均恢复了生产,有的进行了扩建与重建。东北解放区的盐矿也迅速发展,年产盐量由1948年的900万担上升到1949年的1926万担。
山东解放区的矿业生产也在恢复与发展。以盐矿为例,1945年山东产盐309.3万担,到1949年上半年已上升到514.5万担,1945~1949年6月共产盐3143.5万担。
新生的人民政府接管这些矿山之后,立即动员一切力量,组织恢复矿山生产,并制订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矿山生产率迅速提高,恢复与开展矿业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华北地区大同、井陉、阳泉、潞安等煤矿1948年生产量为82万吨,而1949年增至253万吨,为1948年的3倍。
1949年10月,原煤当月产量达到10万吨,保障了交通运输及其他工业的需要,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除煤矿外,铁矿、铜矿、金矿、石油等矿山油田的生产也在迅速恢复,产量也在增长。
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除台湾地区的矿山外,大陆上的各类矿山都为民主政府接收。这些矿山,为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解放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了必需的矿产保障,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组织与管理积累了经验。
回顾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历史,特别是这段时期矿业发展的历史,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作为无产阶级或产业工人的矿工不断觉醒,其中不少中坚力量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也为党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优质基因。
而这些矿山通过源源不断地输送矿产资源,也为我党不断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领导与管理矿山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执政特别发挥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资源保障作用与基础产业作用奠定了基础。
具体地说,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矿业文化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高度重视矿产、矿业的在保障民生、发展生产以及搞活经济方面的作用。如:红军时期成立专门的矿山、公司开发、经营赣南钨矿;抗战时期开发延长油田等。
注重组织与发动矿业工人,关心他们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疾苦,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中华钨矿公司花钱为矿工看病,一律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星期天休假制等。
选拔优秀干部到重要或主要岗位,发挥知识分子与技术人员的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如中华钨矿公司以长钎、大锤、双人组合作业取代短钎、小锤、单人打炮眼的作业方式,延长油田陈振夏改造土法炼油等。
既要充分发挥政治的引领作用,也要善于运用经济激励机制。如及时撤换中华钨矿公司独断专行、受贿的负责人;对职工,则以钨砂折价参股,优先供应社员低于市场价的生产、生活物资,广泛吸收矿工加入消费合作社。
重视地质矿业科技研究与人才培养,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如抗战时期,中央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设地质采矿系,培养地矿人才,同时成立陕甘宁边区地质矿冶学会;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央军委也设立专业机构管理地矿工作。
从矿山、矿工或企业来说,始终把党的需要、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生的改善作为开发矿业的目的与宗旨,忠心耿耿、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如“十万两黄金送延安”,等等。
(本文参考了朱训主编的《中国矿业史》、张以诚著《中国近代矿业史纲要》、纪辛著《矿业史话》、徐汉京著《矿业天下》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评论
已有0条评论